绵羊Spesp1的cDNA克隆以及与其他精卵融合相关精子蛋白的相互作用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的成功受精,需要经过多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精子细胞与卵细胞的质膜融合过程是最为精密繁复,但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其中参与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顶体反应后精子头部的赤道部分是精卵细胞质膜融合最先开始的重要位置,这一结论已被广泛接受,那么对只分布于精子赤道区域且与精卵融合有关的蛋白的功能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精卵膜融合的过程,因此本次实验选择了对精卵融合有重要作用的精子赤道区蛋白1(SPESP1)蛋白作为研究绵羊精卵融合机制的对象。本研究克隆了绵羊SPESP1的cDNA,并且利用大肠杆菌对其进行大量表达,之后通过胶提取的方式提取并纯化得到了带有GST标签的GST-SPESP1融合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免疫小鼠,得到了抗绵羊SPESP1蛋白的腹水多克隆抗体,通过纯化后的多抗,研究了SPESP1蛋白在绵羊睾丸组织以及精子细胞上的定位。之后又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初步鉴定了绵羊SPESP1蛋白与绵羊其它与精卵融合有关的精子蛋白(IZUMO1、IZUMO2、IZUNO3、IZUMO4、 TSSK6、MN9、PDIA3、CRISP1、SLLP1)是否有直接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Spespl的cDNA全长1095 bp,与GenBank(登录号XM 004010268)中预测的序列对比后发现有三个碱基的不同,最终导致二者之间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之后原核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SPESP1,其最佳的诱导条件是37℃、终浓度0.005%IPTG诱导4 h,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SPESP1进行组织细胞定位后发现,其位于顶体反应前精子赤道区域,顶体反应后消失。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绵羊SPESP1与所检测的其它精子蛋白没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蝙蝠因为每天的捕食时间仅占其活跃时间非常少的一部分,其余时间都躲在洞穴里,所以造成其周期性的饥饿,加之其广泛的食性,使之成为研究食性与抗饥饿关系的理想的哺乳动物模型
本篇硕士论文主要研究下列拟线性Schrodinger方程正解的存在性首先我们利用变量替换将拟线性方程转化为一个半线性方程,然后分别对上述问题的非线性项为f(u)情形和非线性项为
本文主要运用山路引理、P-S条件、临界点理论、Ekeland变分原理等数学理论,通过变量变换,将半线性问题转换成拟线性问题,并给出了相关条件,来证明等离子体物理中产生的拟线性
平面开关磁阻直驱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控制灵活,可望在大行程、高稳定平面运动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是平面开关磁阻直驱系统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电磁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难以
以上海地区松柏类古树名木20株典型样株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分析了其土壤理化特性,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松柏类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土壤中大多数p H均值高于7.5,
转子轴系是高速旋转机械中工作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制造缺陷或循环载荷,在转轴上可能出现裂纹,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造成转轴断裂重大事故。许多研究中,通常将转子转轴裂纹
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之间起着物质传输、能量转化、信息交换、过滤器和廊道的作用,是生物流的重要屏障,是地球上最复杂多样的生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随着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过渡开发以及农业用地的扩张,黄河中下游河岸带以农业用地为主,河岸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本研究以黄河中下游河岸带为例,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按照人类活动程度不同,筛选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2.71 GHz微波脉冲多次辐照雄性大鼠、孕鼠后对其子代健康状态、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健康状态是通过检测子代鼠的生长曲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考察,学习
本文运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动力系统分支方法来研究非线性色散Drinfel’d-Sokolov系统(简称D(m,n)系统).不但获得该系统的一些分支相图,而且得到不同参数下的各种新的行波解
在生物界中线粒体假基因和线粒体异质性都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这两者未被识别出来,将会对依赖线粒体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以及系统地理学研究产生威胁。尽管线粒体假基因和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