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半导体-离子型燃料电池新材料开发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ale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绿色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研究。在众多的能源技术工艺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对比其它类型的燃料电池,具有燃料选择范围广、高效的发电效率、无贵金属催化剂需求、无污染物产生等一系列的优点,是最具有发展空间的新能源技术。然而,受制于电解质材料及其复杂的三部件(阳极/电解质/阴极)结构,SOFC高成本和寿命限制其大规模商业化。半导体-离子导体燃料电池(SIFC)是在SOFC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燃料电池装置。对比纯的离子导体型的电池,基于混合半导体和离子导体的的SIFC电池整体结构简单,免于电极/电解质的高界面阻抗和化学/机械/热兼容性影响,因此具有更高离子电导率、电池性能以及更长寿命的潜力。虽有本征电子导电,但是没有短路现象发生。但当前SIFC的运行机理尚不明确、长时间稳定操作还尚不令人满意。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从开发设计新型半导体材料,通过巧妙设计材料微观结构和电池结构,采用纳米技术提升催化活性和电池性能,以达到增强电稳定性为目的,并尝试阐述电池的工作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1)采用氧化还原相结构稳定的钙钛矿氧化物半导体Pr0.4Sr0.6Co0.2Fe0.7Nb0.1O3(P-PSCFN)和离子导体(Li0.52Na0.48)2CO3-Sm0.2Ce0.8O2(LNSDC)制备简化结构的SIFC电池。通过替代已被还原的半导体使得电池在不间断操作条件下稳定保持40小时,而控制组电池仅能运行5小时。同时,钙钛矿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表面的金属/合金纳米粒子原位析出以及氧空位浓度增加不仅改善了电极反应动力学,前者还构建金属-半导体肖特基结(SJ)接触,产生内建电场有利于SIFC中的电荷分离和离子传导,同步提高了燃料电池的稳定性和电化学输出性能。该工作通过利用构建的SJ和P-N异质结的方法来对SIFC如何避免短路的原理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见解。(2)考虑到离子导体中熔融碳酸盐可能挥发造成的不稳定性操作问题,采用单相钐掺杂氧化铈替代LNSDC,构建以无碳酸盐存在的P-PSCFN和SDC为核心材料的SIFC。为进一步改进电化学性能,我们采用表面改性浸渍纳米Pr6O11的方法。证实了电池性能提升并且650℃实现了长达120小时的稳定性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改性是一种高效提升单电池性能的方法,同时也证明了以氧化还原晶体结构稳定核心材料的SIFC型电池具备长时间稳定的潜力。(3)移除SOFC电解质层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的SIFC具备低温操作潜力,本章采用半导体材料Na Co O2和离子导体SDC以及添加Ni0.8Co0.15Al0.05Li O2(NCAL)的催化层构建了新类型SIFC,单电池在500℃以下获得极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体表现为:在450℃开路电压1.06V,最大功率密度为450m W/cm2,后者为文献最佳值之一。低温操作也让基于结构不稳定的Na Co O2半导体的SIFC获得25小时的得稳定运行,复合材料离子导电率显著增加,半导体与离子导体界面提供快速离子传到通道,物理结加速离子传导。该工作为实现SOFC超低温操作提供一定的技术与材料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长期监测人们睡眠的产品。常用的睡眠监测技术有:医用级的多导(Polysomnography,PSG)睡眠监测技术、基于微机电传感器的睡眠监测技术、基于压力传感器的睡眠监测技术、基于脑电探测传感器的睡眠监测技术等。目前,PSG睡眠监测技术是行业金标准,但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通信需求,如语音通信,视频通信等,十分有限的频谱资源显得日益稀缺,并严重制约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频谱资源分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作为一种关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分布式天线系统下设计高效完善
公共餐厨垃圾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城市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周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进行餐厨垃圾处置技术研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公共餐厨垃圾的发酵饲料化利用和黑水虻养殖饲料化利用是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之一。但鲜有关于公共餐厨垃圾保鲜处置的发酵工艺和基于黑水虻养殖的饲料化条件优化研究。因此,本论文探索了公共餐厨垃圾的混合菌发酵
饮用水工艺中消毒剂的使用会生成具有健康风险的DBPs。I-DBPs因比Cl/Br-DBPs更具毒性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我国饮用水标准中仅对部分Cl/Br-DBPs有限制,因此对I-DBPs的普查和生成风险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对珠三角某市50个管网末梢水对碘含量、碘形态和消毒副产物的含量进行调查,揭示因消毒副产物产生的健康风险;以A水库为例,采用氯和氯胺两种消毒方式探究I-THMs生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替代水源之一。但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道路表面累积多种毒性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附着在颗粒物表面,最终随降雨的发生被冲刷进入雨水径流,威胁道路雨水回用安全。本研究利用类人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为受试生物,采用自配雨水径流开发毒性试验方法,而后利用该毒性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道路环境下原位模拟雨水径流的毒性水平,最后解析了真实道路雨水径流在密封式储存
背景:选择素P(Selectin P)是一种选择素家族蛋白,源于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激活时,选择素P能迅速在其表面高表达并发生内吞作用。选择素P高表达是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常伴随炎症发生。在各种急慢性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中检测到选择素P的升高,而抑制选择素P表达可减少血小板活化。大脑中的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其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污水处理效果密切相关,对活性污泥菌群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的解析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重要功能菌群及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尤为重要。其中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作为活性污泥中主要功能菌群之一,是决定污水脱氮处理效果的关键。在深圳市实施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计划中,出水总氮排放要求控制在10 mg/L以下,这对深圳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EDCs),是一类对人体或动物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与发育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双酚类化合物(BPs),一类常见EDCs,是环境领域前沿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双酚类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等毒理学效应不断被得到证实。双酚类化合物主要用作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生
由于棉酚会引起男性不育、胃肠炎、低血钾症等毒性反应,并导致蛋鸡的生产性能损伤和鸡蛋品质下降,所以在食品和蛋鸡饲料中有十分严格的限量标准。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橡皮蛋”或“假鸡蛋”谣言也可能与棉酚有关。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橡皮蛋”的形成机制、鸡蛋中棉酚残留的检测方法和残留规律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蛋鸡饲喂实验研究了棉酚对蛋鸡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低温储藏实验研究了不同储藏温度对鸡蛋品质的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量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城市污泥迅猛增加,这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超临界水气化污泥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转化技术,它具有能源转化能力强、进料无需干燥、除菌灭毒效果显著和固定重金属等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超临界水气化技术可以在处理污泥的同时产生轻质生物燃料,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缓解能源短缺。本论文对超临界水气化污泥工艺参数进行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