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因为缺乏对城市湿地功能的足够认识,大量城市湿地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被人为填埋用于开发建设,导致城市湿地面积减少、水文连通性降低,加上城市排水系统能力有限,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为探究城市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对城市内涝灾害影响,本文选取北京、武汉、长春等全国9个大、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遥感和GIS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9个城市过去近五十年期间(选取四个时期:1970年、1990年、2000年、2018年)城市湿地时空动态数据,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Fragstats4.2、CONEFOR26等景观软件计算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和连通性指数,借助Flood Area模型探究城市湿地变化对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影响。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计算不同年份9个城市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下湿地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城市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城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各湿地类型的LSI、PAFRAC取值逐年降低,城市湿地景观日益破碎化,优势度降低;形状结构的复杂度降低,趋于简单形状。(2)城市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都是通过水文连通性实现的。从1970至2018近五十年湿地整体连通性指数变化趋势看,秦皇岛市略有增长,天津市、合肥市和成都市变化较小,而杭州市、南昌市、北京市、武汉市、长春市整体连通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杭州市整体连通性指数下降最大(-0.256),其次分别为北京市(-0.096)、武汉市(-0.071)。城市湿地景观整体连通性的持续降低,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湿地呈隔断、孤立趋势,其水文功能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是城市内涝频发的背景原因之一。(3)在过去的近五十年期间,9个城市中湿地均不同程度被开发为建设用地,而原有湿地处因地势较低,是城市内涝灾害的多发地。利用空间分析,获取这9个城市内涝灾害点与湿地损失斑块的最短距离,结果表明:25.2%的内涝灾害点发生在被占用湿地位置,超过77%的内涝灾害点发生被占用湿地300米范围内。(4)将Flood Area模型计算不同重现期条件下城市水淹深度和面的模拟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和风险评估,发现模拟结果也与城市内涝灾害点分布呈高度一致。淹没的居住地、绿地以及道路在100年一遇情景下的淹没面积是10年一遇情景下的3.8倍、4.46倍、29.11倍。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加大。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为理解内涝灾害的发生的背景原因;为城市湿地的管理、建设和利用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