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分子标记、形态学标记以及其它方法用于虾、蟹的研究中,分析了不同种群的经济性状差异、形态性状与体重指标的相关性以及系统发育和分子鉴定等内容。在使用研制的生态繁育法培育凡纳滨对虾亲虾的过程中,比较了我国本地养殖凡纳滨对虾与美国进口凡纳滨对虾品系部分生产性状的差异:在温度较低(28℃)的月份,进口虾比本地虾平均每只雌虾日产无节幼体量高,但月总产卵量低;在温度较高(≥31℃)的月份,本地虾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如进口虾,在持续高温三天后,亲虾摄食量减少50%以上,亲虾产卵量、交配率和孵化率严重下降,而进口虾繁殖力虽然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仍能保持一定水平;本地虾适应当地的养殖条件及气候环境,表现出高于进口虾的交配率、存活率和无节幼体总产量;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选择64对引物共扩增出3340条带,平均每个引物对获得约53条带,成功回收并扩增出15条差异DNA片段。研究表明,利用本地凡纳滨对虾对我国环境的较强适应性,以选育的进口凡纳滨对虾品系为参考,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是获得我国高产抗逆凡纳滨对虾新品系(品种)的有效途径。测得54尾三疣梭子蟹30日龄体重、头胸甲宽、体高、螯足长、两侧额齿间距、第一侧齿间距6个指标,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799**)最大,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螯足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 237**)相对较小,主要通过头胸甲宽的间接作用(0.499)影响体重;多元回归方程为y=-15.616+3.418X1+1.645X3,其中y为体重(g)。Xl为头胸甲宽(cm),X3为螯足长(cm),为三疣梭子蟹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测定三疣梭子蟹9个个体CO I基因部分序列467 bp,8个个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519 bp,同时测定样品蟹1个个体CO I基因部分序列468 bp。结合GenBank中收集的梭子蟹科CO I、16S rRNA两个基因所有同源序列信息,使用Kimura双参数模型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构建梭子蟹科分子系统发育树;将样品蟹测得的CO I基因序列和已知蟳属的其它蟹同源序列(429 b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两个基因片段序列平均AT碱基含量都明显高于GC含量;梭子蟹属与美青蟹属关系最近,蟳属应为区别于梭子蟹属、美青蟹属、青蟹属的另一支,支持蟳属应划分在短桨蟹亚科的观点;根据遗传距离以及转换/颠换(R)值分析,判定出样品蟳为锐齿蟳。本试验运用线粒体基因片段探讨了梭子蟹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样品蟹的种类鉴定,为线粒体基因片段在梭子蟹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重建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