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在游戏或者一日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因为物品、空间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特性,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甚至成为攻击性儿童。攻击性行为作为儿童常见的社会性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众多心理学家以及幼儿园教师的重视。目前关于攻击性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攻击性儿童产生的原因、相关因素以及对攻击性儿童的干预中,而对于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如何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却很少涉及。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攻击性儿童进行类别划分,进而对有无攻击儿童进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调查,从而探讨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试图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来减少或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以期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研究者选取三门峡陕县5所幼儿园1187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共记录有效攻击事件1100次,筛选出攻击性儿童96名(其中身体攻击43人、言语攻击33人、间接攻击20人),无攻击性儿童95名(攻击性儿童的检出率为8.1%),通过对攻击行为的分析研究,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1)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不同类型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在攻击起因、目的、终止方式以及攻击对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4)不同年龄段之间在攻击类型以及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步,研究者将不同类型的攻击性儿童划分为攻击组,选取与攻击组数量基本一致且没有出现过任何攻击行为的儿童作为非攻击组,之后对两组儿童进行情绪调节策略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年龄阶段攻击性儿童在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攻击性儿童在攻击行为和消极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3)有无攻击儿童在性别和不同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有无攻击在消极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年龄和有无攻击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攻击行为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4)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情绪发泄、攻击行为、积极调节策略、消极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寻求支持和自我安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情绪调节策略八个维度对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的有效区别函数为两个,区别正确率为66.5%;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上对不同类型攻击性儿童的有效区别函数为一个,区别正确率为61.3%。说明情绪调节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不同类型的攻击性儿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尝试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关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改变其应对策略;(2)合理解决冲突,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3)关注儿童的情绪反应,引导儿童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4)移情训练,合理地宣泄攻击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