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工作是近20多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教师属于高情绪工作群体,加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个体成就、发展的影响,因此,探讨教师情绪工作的特点及其与自身心理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和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情绪工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情绪工作的相关概念、理论,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手段,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进而为今后教师情绪工作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教师的情绪工作主要由基本情绪表达、情绪多样性、表面行为、深度行为、互动频率五个因子构成;本研究编制的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情绪工作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测量工具。2.情绪工作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学校性质的教师情绪工作有显着差异,且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情绪工作显着高于职高学校的教师;不同教龄、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情绪工作有显着差异;男女教师情绪工作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但是在深度行为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且女教师的深度行为显着高于男教师的深度行为。3.情绪工作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教师情绪工作与心理症状有显着正相关存在,教师情绪工作负荷愈高,心理总症状指数及各因子指数越高;具体来看,情绪工作的情绪多样性、互动频率、深度行为三个维度与心理总症状存在显着相关,而基本情绪表达与情绪表面行为与心理总症状相关不显着。4.教师情绪工作负荷与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呈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内外向性呈显着负相关,但是在神经质这个维度,二者没有显着的相关。5.回归分析发现情绪工作的情绪多样性、互动频率、深度行为对心理健康作用影响显着,而表面行为和基本情绪表达对心理健康影响不显着;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其中精神质(EPQ-P)、神经质(EPQ-N)对心理健康有显着性正向影响,而外向性(EPQ-E)对心理健康有显着性负向影响,这与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一致。进一步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明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深度行为的影响力都比表面行为的影响力大。本研究的新意在于:在我国文化和现实背景下用实证的方法对教师情绪工作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尝试把情绪工作、人格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综合在一起,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并验证了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今后对情绪工作的研究应该从建构完整模型、拓展研究领域、采用更多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