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条件对三角帆蚌生长及珍珠形成的影响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养殖生产条件下三角帆蚌的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性、三角帆蚌摄食和代谢的参数测定、天然和人工饵料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分泌的影响,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食物组成与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的关系等方面系统研究了三角帆蚌的摄食和代谢特点以及饵料的种类、性质、颗粒大小等食物条件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形成的影响;筛选了和开发了适合淡水珍珠养殖生产上应用的天然和人工饵料;对传统的淡水珍珠养殖模式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淡水珍珠产量。本文对于三角帆蚌和滤食性贝类的生物能量学及代用饲料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淡水珍珠养殖生产和养殖模式优化研究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池塘养殖条件下三角帆蚌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 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分析了5个月中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和三角帆蚌前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并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来确定三角帆蚌对不同种类和规格浮游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藻类共有8个门约53个属,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所占比重大,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所占比例较小;浮游动物在池塘浮游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很小;在不同时期同一池塘中浮游生物组成有很大差异。三角帆蚌前肠中出现的浮游植物的种类共有约8个门51个属,仅池塘中含量很少的2个属未在三角帆蚌前肠中发现;前肠中浮游植物的组成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与池塘中基本一致。原生动物和轮虫在三角帆蚌肠道中也有出现,但桡足类等较大的浮游动物则未检测到。前肠中出现的浮游生物颗粒大小约在3微米到110微米之间,另外还包括一些有机碎屑和泥沙颗粒,所占比例与其所在水体悬浮物中的比例大体一致。由此可见,在可摄食的大小范围内三角帆蚌对悬浮颗粒的形状、大小及性质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2.三角帆蚌摄食和代谢参数的测定 用室内流水或静水系统测定了不同软体干重三角帆蚌和不同水温下三角帆蚌的滤水率、消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软体干重和水温对三角帆蚌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其消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软体干重(g)与三角帆蚌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的关系均符合方程Y=aW,软体干重与滤水率(ml/g/hr)之间的关系式为:F=481.81W<-0.4365>;摄食状态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高于基础耗氧率和排氨率,摄食状态下的耗氧率(mgO<,2>/g/hr)和排氨率(μgN/g/hr)与蚌软体干重(g)的关系分别为:R<,Or>=2.2772W<-0.4125>和R<,Nr>=44.345W<-0.7608>;基础耗氧率(mgO<,2>/g/hr)和排氨率(μgN/g/hr)与软体干重(g)的关系分别为:R<,Os>=1.4061W<-0.3455>和R<,Ns>=14.179W<-0.4662>。在20-32℃范围内三角帆蚌的滤水率和耗氧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提高。 3.几种饵料对三角帆蚌生长及珍珠质分泌的影响 通过3个月的室内养殖实验研究了小球藻、栅藻、豆浆、海带浆、淀粉和酵母等6种饵料对三角帆蚌生长及珍珠质分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塘水中添加这6种饵料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三角帆蚌的生长率,但不同饵料对三角帆蚌的促生长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酵母的饲喂效果最好,实验期间该组三角帆蚌小蚌壳长、蚌重的生长率分别为19.3%和88.7%,比对照组壳长、蚌重的生长率提高了276.9%和208.9%,其2龄蚌珍珠质的分泌量为21.6±6.7mg/cm<2>,均高于其它各组,比对照组高出27.8%;豆浆的饲喂效果仅次于酵母,该组三角帆蚌生长速度和珍珠质分泌量也较高;作为生物活饵料的栅藻的饲喂效果优于小球藻,但二者均不及酵母和豆浆的饲喂效果;海带浆与栅藻的饲喂效果接近;淀粉的饲喂效果最差,投喂淀粉组2龄蚌珍珠质分泌速度甚至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结束时投喂淀粉组三角帆蚌软体干重最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4.三角帆蚌配合饲料的实验研究 在枫桥实验基地分析了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营养组成,设计了4种等氮饲料并通过3个月室内饲养实验检验了配合饲料饲养三角帆蚌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年孵育和养殖了一年的未插珠三角帆蚌软体水分含量为88.8~94.8%,软体干物质组成中54.2~57.2%为蛋白质,3.2~3.8%为脂肪,33.4~34.8%为碳水化合物,6.2~7.2%为灰分,软体氨基酸组成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用4种配合饲料(F<,1>、F<,2>、F<,3>和F<,4>)饲养当年孵育的三角帆蚌,蚌重量和蚌壳均明显增长,用F<,3>饲养的蚌蚌重和蚌壳增长率高于用豆浆饲养的蚌,而饲料成本低于使用豆浆的成本。用配合饲料和豆浆饲养的蚌蚌重和蚌壳增长率均低于用池塘天然饵料饲养的蚌,表明尚不能用配合饲料和豆浆完全替代池塘天然饵料饲养三角帆蚌。 5.不同养殖模式围隔中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与浮游生物组成的关系 于2005年4~9月在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组成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的影响。实验采用2×2设计,包括2种混养组合(三角帆蚌+鳙鱼,三角帆蚌+鳙鱼+白鲫)和两种管理措施(施生石灰,不施生石灰)。在面积26m<2>围隔中同时吊样插珠蚌和未插珠蚌,混养鲫鱼组每天2次投喂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与白鲫和鳙鱼混养的三角帆蚌(包括插珠蚌和未插珠蚌)其壳长、壳宽和蚌重的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单与鳙鱼混养的蚌;在蚌与白鲫、鳙鱼混养组合中,施生石灰能够显著提高未插珠蚌的生长速度,但对插珠蚌及珍珠的生长却有抑制作用。在与鳙鱼混养组合中,施生石灰却能显著提高插珠蚌和珍珠的生长速度。实验结束时,蚌、白鲫和鳙鱼混养组珍珠的产量高于蚌与鳙鱼混养组;施生石灰组珍珠产量高于未施生石灰组。各处理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有较大差异,但其与三角帆蚌生长及珍珠增长速度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处理中硅藻门的生物量与三角帆蚌生长及珍珠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不同的鱼蚌混养方式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蚌与鲫鱼、鳙鱼混养组水体中硅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蚌与鳙鱼混养组(P<0.05)。施生石灰组与不施生石灰组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及藻类的组成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施生石灰组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较高。投饵混养鲫鱼组蚌和珍珠生长较好可能是鱼饲料对蚌的营养作用和较高的硅藻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6.不同养殖模式池塘中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与水体中悬浮物的关系 于2005年5~11月通过池塘实验研究了投饵养殖和施肥养殖两种方式下插珠蚌和未插珠蚌的生长特点及珍珠的增长速度。结果表明:插珠蚌和未插珠蚌所需要的养殖方式不同,通过投饵养鱼来肥水的养蚌方式更有利于插珠蚌的生长,也更有利于插珠蚌内珍珠的增长。而通过施有机肥来肥水的养蚌方式更适合未插珠蚌的生长。两种养殖方式下珍珠的产量分别为71.4±24.2和46.6±13.5 kg/ha,投饵养殖方式下珍珠产量比施肥养殖方式高出53.2%。实验期间施肥养殖和投饵养殖池塘中总悬浮物平均干重分别为38.4和23.6mg/l,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6.6和15.3mg/l。实验期间两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共有8个门约53个属。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生物量最大。按藻体湿重计算,施肥养殖池塘和投饵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08±14.42和44.11±10.74 mg/l,投饵池塘的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施肥池塘(P<0.05)。 施肥池塘中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92±1.56、6.42±4.16和5.61±3.23mg/l,投饵池塘中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44±9.17、10.13±5.01和7.52±3.93mg/l,投饵池塘均高于施肥池塘池塘中相应各门的生物量。两个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都较低,分别为0.17和0.36mg/1。施肥池塘水体中含有大量悬浮碎屑和泥沙,二者之和在总悬浮物中占41.4~81.9%,均值为64.2±17.2%;投饵池塘中悬浮物以浮游植物为主,仅有少量悬浮碎屑和泥沙颗粒,二者之和占总悬浮物的14.9~30.1%,均值为24.7±6.2%。投饵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尤其是硅藻的生物量比较高可能是其插珠蚌和珍珠生长较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插珠蚌对含泥沙较多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对有机碎屑的利用效率可能高于插珠蚌。
其他文献
海鳗(Muraenesoxcinereus)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中国海鳗最高的渔获量达到了31.96万吨(2004年),东海区海鳗渔获量最高达到了17.67万吨以上(2004年),其中浙江省海鳗最高渔获量为
实验选用花鲈、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海水循环水槽,根据Brett提出的临界游泳速度测定方法,测定了花鲈、许氏平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5、10、15、20、25℃)的最大巡航游
本研究以不同地理群体(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的斑鳜为研究对象,从核DNA和线粒体DNA两方面,采用AFLP分子标记和直接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其群体的遗传特征和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