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腔技术的HONO垂直分布及空气动力学通量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态亚硝酸(HONO)通过光解生成OH自由基影响对流层大气氧化能力,在对流层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对于HONO生成机制的认识不全,部分实验室研究提出的新的HONO生成机制如土壤HONO排放等缺乏外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对于夜间NO2非均相反应表面(地表面/气溶胶表面)和日间HONO来源问题存在争议,梯度及通量的测量对于解释HONO形成机制和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外场HONO梯度及通量测量的需求,对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BBCEAS)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环境适用性开展测量参数优化研究。在保证多套系统一致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开展了夜间城市边界层HONO和NO2高分辨率垂直廓线和淮河流域典型农田HONO通量的观测研究,探究了夜间城市边界层HONO和NO2垂直分布特征、NO2非均相反应表面、不同季节农田HONO排放特征,以及农田HONO排放机制及其对日间HONO未知源的贡献。针对HONO垂直分布和空气动力学梯度HONO通量外场测量的需求,对影响BBCEAS系统稳定性、光谱信噪比和时间分辨率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LED光源和系统整体恒温设计降低了环境温度波动对光谱形变的影响。采用离轴抛物面镜替代近紫外消色差透镜提高光束耦合效率,离轴抛物面镜的光束耦合效率提高了 33%,光谱信噪比提高了~1.4倍,优化后系统积分时间为30 s时HONO和NO2的探测灵敏度(1σ)分别为36 pptv和69 pptv。考虑HONO的活性以及封闭腔BBCEAS测量需考虑采样损耗和壁效应的影响,开展了基于迭代算法的开放光路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OP-BBCEAS)技术研究,首次将基于迭代算法的OP-BBCEAS技术应用于实际大气HONO和NO2测量。不同气溶胶污染(轻度PM2.5<75μg/m3和中度PM2.5>75 μg/m3)状况下OP-BBCEAS系统和封闭腔BBCEAS系统的测量对比表明,两台BBCEAS系统测量的HONO和NO2浓度呈显著性相关(R2>0.99),HONO和NO2浓度的测量差异均在系统测量误差范围内,验证了迭代反演算法应用于OP-BBCEAS系统实际大气HONO和NO2测量的可行性。为保证HONO垂直分布及空气动力学梯度HONO通量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BBCEAS系统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BBCEAS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2=0.99,ICC接近于1),且不同HONO测量技术的对比验证了 BBCEAS系统的准确性。针对夜间HONO非均相形成反应表面的问题,采用BBCEAS技术与气象塔吊舱移动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夜间城市边界层HONO和NO2垂直廓线的测量研究。首次获得了不同污染时期(清洁-雾霾)夜间城市边界层HONO和NO2高分辨率垂直廓线信息,夜间HONO的垂直分布特征与边界层内小规模分层一致。评估了夜间地表面和气溶胶表面对HONO非均相形成的相对重要性,研究表明清洁时期地表面NO2非均相反应主导了夜间HONO的形成,而雾霾时期气溶胶表面NO2非均相反应主导了高空HONO的形成。雾霾时期气溶胶表面非均相HONO形成(30~300 pptv)能够解释剩余边界层测量的HONO浓度(15~368 pptv),其是夜间HONO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针对土壤HONO排放及日间HONO未知来源的研究,建立了基于BBCEAS技术与空气动力学梯度法的HONO通量测量方法,评估了 HONO化学反应对通量测量的影响(<10%),HONO通量测量的不确定度为11%。开展淮河流域典型农田(水稻-小麦轮作田)HONO通量的观测研究,获得了冬季施肥后(~8周)和夏季不同农业生产管理阶段(旋耕、灌溉、施肥、施肥后、水稻插秧和分蘖、追肥)农田HONO排放特征,量化了土壤-大气HONO交换通量。冬季日间HONO通量与J(NO2)和J(NO2)×NO2呈显著性相关,表明日间HONO来源于光辐射相关的地面HONO源,其贡献了~23%的日间HONO未知源。然而,夏季日间 HONO 通量(0.25±0.13 nmol/(m2·s))与夜间 HONO 通量(0.27±0.13 nmol/(m2·s))相当,且HONO通量与NO通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71),表明HONO可能来源于土壤微生物过程的生成和释放。旋耕期间连续观测到HONO通量和NO通量峰值,表明旋耕促进了土壤HONO排放。夏季更高的土壤温度(26.5±2.66℃)有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土壤HONO排放可能在HONO来源中占有更重要的贡献。冬、夏季观测期间HONO光解均是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HONO光解的OH自由基净生成率峰值与HONO通量峰值相吻合,揭示了农田HONO排放对淮河流域区域大气氧化性的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污染时期地表面和气溶胶表面对夜间NO2非均相反应的相对重要性,量化了典型农田HONO排放特征,对于大气HONO垂直分布和农田土壤-大气HONO交换通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空气质量模型的改进和验证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全钒液流电池因其正负极均采用钒金属化合物作为反应原料,自2017年开始,受国际钒价格激增影响,全钒液流电池成本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产业化发展,此消彼长,铁基为代表的低成本液流电池,在产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论文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阐明制约钒电池成本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为了寻找有潜力代替钒电池的低成本电解液体系,开发了低成本全铁液流电池,目的在于降低金属基液
移动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移动用户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条件,然而受制于有限的时频资源,移动通信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和接入能力。为此众多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中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在时频域外引入功率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技术。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不同,NOMA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相同的时频资源,使用不同功率等级来区分不同用户信号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致使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总体空气污染物中占比日益增高,而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高排放机动车,如何准确识别出高排放道路机动车,且有效防止机动车高排放现象的发生,是治理道路机动车污染的关键,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国的清洁空气计划和美丽中国建设。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开展了面向道路机动车高排放的智能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具体
气-水界面物理化学过程是当今大气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其普遍存在于大气环境中(云层、气溶胶表面),对大气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其独特的界面氢键环境,在水表面的化学过程与气相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相关基础研究在大气、环境、生物、益生元和合成有机化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实验研究表明很多热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在气-水界面上可以得到明显加速,尽管如此,气-水界面的微观反应机理仍有很多未知。这些发现促使我们思
随着现代社会对大规模储能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强,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逐渐成为下一代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重点研究对象。由于正极材料常使用的是石墨,双离子电池相比于其它两种电池优势明显,其工作电压更高,成本更低、制作流程更简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双离子电池的能量直接来源于外部电流驱使电解液中阴、阳离子的在正、负极的定向存储,因此电解液在双离子电池中扮演的角色非同一般。相比于离子液体的复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即指血管危险因素作用在脑小血管上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影像和临床表现。在众多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目前已知的最明确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认为,诱发CSVD的主要原因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血脑屏障渗漏。高血压相关的非淀粉样脑血管病变和淀粉样脑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
氮化镓(GaN)作为一种直接宽带隙(3.4 eV)的半导体材料,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高温高功率射频器件和光电元器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相比于GaN块体和薄膜材料,一维GaN纳米线具有较大的长径比,为电子的传输提供了定向传输通道,使载流子的传输能力大大提高。同时,相比于杂乱生长的氮化镓纳米线,具有极高阵列度的一维GaN纳米线垂直阵列更具使用价值。一方面,在合适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氮化
催化在化工、能源和环境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在原子和分子层面上理解催化剂表面化学,即催化剂构-效关系和催化反应机理,进而指导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二氧化铈在多相催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氧缺陷是影响二氧化铈催化性能的重要结构因素。本博士学位论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氧缺陷对二氧化铈催化表面化学的调控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准)原位谱学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氢气与二氧化铈的相互作用。观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小姐在小说中以多种描写角度和写作技巧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环境和人物性格呈现出来,通过描写简·爱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反映当时英国的一些社会现状,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能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环境和人物形象很深刻地刻画出来。
铜合金因优良的耐海水腐蚀性能、抗海洋生物污损性能、综合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而成为现役海洋材料的主力军之一。然而,由于海洋腐蚀环境的苛刻性,服役过程中铜合金部件的腐蚀失效时有发生,造成舰船在航率降低及维修成本升高,甚至威胁到装备的安全性。铜合金的耐蚀性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通过适当工艺来调控微观组织是改善其耐蚀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这首先需要明确铜合金微观组织特征与腐蚀行为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