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并且受制于要素禀赋和要素集聚整合能力。要素供给部分来源于区域内部的培育和积累,部分来自区域外部的要素流入。因此,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不可小觑。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本(资金)的配置调拨依靠中央计划当局的安排,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流动受到严格的管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资本的自由度逐渐提高,东部地区成了资本的流入地,其他地区则成了资本的流出地,致使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近年来,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备、市场潜力被逐步挖掘、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促使部分资本、劳动力、技术逐渐流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稳步推进,区域间经济差距缓慢缩小。文章以资本流动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为主题展开。首先,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究了资本流动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考察了不同贸易成本条件下,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结果。理论分析表明引起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贸易成本、劳动力报酬、产业布局和市场规模。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劳动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资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最后,采用1994-2013年的区域级面板数据,对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各个渠道的资本流动均对区域经济差距有显著影响。同时,我们利用灰色网络模型,检验了贸易成本、劳动力报酬、产业布局和市场规模与资本流动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贸易成本、产业布局与资本流动关系紧密。基于此,我们从控制资本流动着手,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