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光层颗粒有机碳(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的输出通量反映了海区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因此常被用于评估海洋固碳能力。西北太平洋海域作为一个人为CO2重要的汇,吸引着众多海洋研究者的目光。但是针对碳通量的研究大多在其北方的黑潮-亲潮混合区中进行,其在南方的黑潮延续体区却鲜有人为之。黑潮延续体区中终年存在大量的中尺度行为,而中尺度行为,无论是气旋涡还是反气旋涡,都可能改变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所以黑潮延续体区可能有较大的碳吸收潜力。本文使用234Th/238U不平衡法,对黑潮延续体内不同区域的真光层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进行研究,探讨其控制因素,为更准确的评估西北太平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做出数据支持。在2015年4月期间,对30°N至40°N,140°E至160°E内的黑潮延续体中的总态234Th、颗粒态234Th、颗粒有机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根据温度、盐度、海表面高度等基础参数,将采样区域划分为两类:反气旋涡区与一般大洋区。两个区域内所有站位,在真光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234Th亏损,且最大亏损均发生在表层,并在约100m深处达到234Th/238U平衡,234Th/238U活度比值范围为0.57 ± 0.02至1.15 ± 0.04。总体来说,反气旋涡区的234Th亏损程度大于一般大洋区,叶绿素与颗粒有机碳浓度同样如此,这也暗示了两个区域内的234Th亏损均由生物颗粒所致。黑潮延续体区中234Th输出通量分布与水体234Th亏损分布一致。反气旋涡区234Th输出通量平均为1470 ± 120 dpm m-2 d-1,高出黑潮延续体内一般大洋区234Th输出通量467 ± 380 dpm m-2 d-1三倍多。而在使用POC/234Th比值将234Th输出通量转化为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后,发现反气旋涡区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8.4 ±3.5 mmolC m-2 d-1,高于一般大洋区(4.5 ± 0.7 mmolC m-2 d-1)。在一般大洋区,不同站位因混合作用的强弱,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混合作用较弱的站位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高出混合作用强的站位近一倍。对比世界其他海区,黑潮延续体区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相对较高。对不同区域内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与颗粒有机碳储量进行线性分析,讨论二者关系。结果发现,在反气旋涡区和一般大洋区中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与颗粒有机碳储量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