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嵌石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桥梁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合理、经济、美观的桥梁结构形式也被不断地研究、引进和发展。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由于自身得天独厚的优点尤其被设计者所亲睐,并得到广泛应用。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墩、梁、基础三者固结联为一体共同受力,墩身形式、高度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受力特点是:墩梁固结,上下部结构共同承担荷载,减小了墩顶负弯矩;墩的刚度较柔,墩允许较大变位;结构为多次超静定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预应力作用、墩台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附加内力对结构影响很大。   由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量控制较严格,所以本文以宦万铁路渡口河特大桥群桩基础的原型观测为基础,对施工过程中桥梁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对这种桥型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渡口河特大桥的地基为极软岩,工程性质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扰动。渡口河特大桥的5号墩高128 m,对墩身稳定性和墩顶偏位要求严格,所以被选作原型观测的对象。渡口河特大桥采用的是人工挖孔桩群桩基础,其承载性状受施工过程影响较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施工阶段桩-土-承台-桥墩共同作用机理。桩基是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常用的基础形式,其施工阶段很关键,影响贯穿桥梁施工和营运的整个过程;而且一旦出现由桩基引起的问题,补救的代价很高,所以对其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软岩地基中全嵌岩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本文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对5号墩施工过程中群桩应力应变长期的原型观测,并辅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施加上部荷载后桩身的荷载传递规律随施工进度的变化,以及软岩地基中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的一些特征,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桩侧岩石粗糙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   1)通过原型观测发现群桩基础桩项和桩间岩石内力分布是随施工进度变化的,它既随着上部结构的重量和承台的抗弯刚度增大而变化,同时又受承台底与地基和桩顶与承台接触情况的影响。承台的抗弯刚度实际包含墩底实心部分贡献的刚度,它在早期上部结构较低时显著影响群桩基础的受力性状。基岩由于水的浸泡和风化而弱化,使得距承台底一定深度内的地基压缩性较大而不能承担上部荷载,所以上部结构施工初期上部荷载主要由桩承受,随着时间的增长,承台底地基被压紧,这部分桩间岩石也逐渐分担部分上部荷载。桩顶与承台的接触和地基与承台的接触情况一样也是随时间变化的,这也影响基础所受荷载的空间分布。   本文监测过程中桥梁悬臂梁的施工还未完成,由于地基的一部分是从山体开挖出来的新鲜岩石,另一部分是常年受河水侵蚀的岩石,所以存在地基不均匀对群桩内力分布的影响,就目前被监测桩的情况来看,中间桩(5-8号、5-15号)承受的荷载大于角桩(5-19号),且角桩承受荷载状况很复杂,具体表现为先受拉再受压。由于其它桩只在桩顶中心埋设了应变计,而通过监测发现桩顶平面内轴向应变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再考虑到桩顶与承台的实际接触情况是新老混凝土的接触,且由于桩身横截面积大造成的桩项显著的应力集中,使得承台顶内力分布与理论分析的差别很大,所以桩项只埋没一个测点不能反映桩顶应变分布的全貌。实际的桩顶应力分布是不对称的,要想深入了解群桩基础桩顶应力的真实分布,还需要在桩顶增加应变计的个数。   2)通过对大直径群桩基础基桩荷载传递性状的长期监测,群桩桩顶的荷载分布复杂且随空间位置各异,随时间动态变化,基桩桩顶轴力分布与理想状态下的理论结果有较大差异,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群桩基础的设计。   软岩地基中基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分析的结果是:侧阻力承担绝大部分上部荷载,所以可认为其是端承摩擦桩;由于人工挖孔桩的桩侧粗糙程度沿桩身变异很大,使得基桩的桩侧阻力的分布特征复杂,其沿桩身的侧阻力曲线有多个峰值;通过监测发现大直径嵌岩桩的轴向刚度大,桩顶沉降小,承载能力高,是一种适合于高、大、重结构的基础形式。   3)考虑桩侧土非线性软化的荷载传递函数法能较好的与试验曲线吻合,并能反映桩的渐进破坏特征。而且由于荷载传递函数法的灵活性,基于本方法开发的程序能够模拟多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特性,但是要精确模拟还需要具体的工程数据。   4)嵌岩桩的桩岩界面与桩土界面不同,界面的粗糙度对基桩承载力影响显著。目前,桩岩界面的粗糙程度可用无量纲的凹凸度因子表征,本文通过对桩岩界面粗糙形状的有限元模拟,不仅证实桩顶沉降量与凹凸度因子成反比,还发现其与粗糙突起的形状因子成正比,突起高度对承载力的影响比突起半波长的影响显著。桩顶位移实际上是随桩顶荷载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在相同的荷载下减少桩顶位移就是提高承载力。在实际工程中,要提高嵌岩桩的承载力有两种措施,其一是当桩长可以加长时,尽量利用提高嵌岩桩接触面突起高度的方法来提高桩的承载力,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很经济,但提高承载力幅度较大;其二是在桩长不可调时,尽量利用制造“短粗型突起”来提高桩的承载力,这种方法比较经济。   5)根据5号墩T构整体有限元分析,可知桥身自重荷载是群桩基础力学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施工阶段,桥梁的风荷载在桥墩和悬臂梁上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不容忽视,特别是桥墩混凝土没有做预应力,容易开裂;群桩基础的受力分布是中间桩承受荷载大,周边桩承受荷载小,这与实际监测结果大体一致。根据5号墩T构整体有限元稳定性分析,可知在施工阶段的最不利荷载组合下,桥梁的失稳模态主要是沿纵桥向整体倾覆;地基局部软化降低桥梁整体失稳的特征值。   5号墩为同类型铁路桥梁中国内最高墩,通过首次对高墩群桩基础所做的原型观测以及分析,本文工作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首次完成了软岩地基中嵌岩灌注桩桩群桩基础的原型观测工作,分析了单桩的荷载传递特征和群桩的承载性状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规律,为相同地质情况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在考虑桩侧土非线性软化的前提下,利用荷载传递函数法分析多层土中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3)利用有限元优化分析工具证实了嵌岩桩桩侧粗糙度对其承载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用于表征单个突起形状对嵌岩桩承载力影响的突起形状因子的概念。当桩长一定时,突起形状因子可以衡量单个突起的形状对桩的承载力的影响,并通过推理发现,“短粗型突起”是比较经济的突起形式。   4)利用有限元方法定性分析了5号墩T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群桩的受力分布与监测结果大体一致,地基的局部软化会降低桥梁的整体稳定性,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论文以虎门二桥的方案设计为工程背景,根据桥址处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确定了采用主跨为1700m的单跨悬索桥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的结构尺寸,采用MIDAS/CIVIL建立了全桥空间梁单
本论文研究了工程结构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和考虑恒荷载作用效应的弹性模量缩减法,并分析了模型钢管拱桥、模型钢桁架桥以及模型斜拉桥结构极限承载力;其次在归纳总结桥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且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工程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时识别结构的损伤程度和损伤位置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受力内芯不发生屈曲失稳的钢支撑构件,用于框架结构形成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是一种兼具抗侧刚度和耗能能力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时
为了使水泵能可靠高效的运行,人们在预测它的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水泵性能的因素很多,使得其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关系,用传统的方法
本文以广西南宁的膨胀土、红粘土两种粘性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一种砂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中水含量变化对土体收缩、强度、热性质和介电常数的影响,讨论分析
屈曲约束支撑优良的滞回耗能性能和施工安装方便、经济、设计灵活且不影响建筑物美观等诸多优点,使得其在提升框架结构抗震能力、避免主体框架免受地震损伤的设计中具有了广阔
采用高强混凝土空心砌块、高强和高工作性能的砂浆砌筑的墙体,通过在块体孔洞中浇灌混凝土,形成竖向连续的芯柱,在墙体的水平和竖向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后,墙体的承载能力和抗
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基坑工程事故概率往往大于主体工程。传统的基坑设计多采用安全系数法进行分析和验算。安全系数法将各设计参数、设计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交通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由于地质、设计、施工及造价、材料性能、地震等反面的原因,隧道的运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隧道运营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