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phoebe_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上运输和水上作业的发展,海上人身伤亡案件不断发生。海上人身伤亡的侵害的客体是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人身权是民事主体的固有权利,与主体不可分割。现代立法逐渐重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侵害人身权的救济方法。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就是侵害人身权的救济方法之一。 作为民法之侵权行为法和海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其基础理论在民法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法律对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规定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现有的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阐述,并对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归责原则、责任限额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海上人身伤亡损害的基本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对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进行了定义,即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在海上运输或者其他海上作业、港口作业等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因素造成船员、旅客和其他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的损害而导致伤亡的后果。然后研究了我国关于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法律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对我国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应当适用的归责原则进行了分析,因为解决海上人身伤亡赔偿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各类海上人身伤亡损害的归责原则,它决定着承担责任的主体、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免责事由等重要内容。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确定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一般原则讨论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数额的具体计算方法。同时对赔偿金的支付方法和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责任限制也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是关于海上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论述。确立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公民人格利益的必要手段。在尊重人们的精神价值的现代社会,精神损害赔偿的提出体现了法律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和救济,体现了对受害方利益的保护。 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论,主要是对完善我国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的若干建议。 笔者注重用一般的民法理论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本文的侧重点在对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与各种保险赔偿的关系,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海上人身伤亡最高赔偿限额不应适用的论述。 完善我国关于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是法律发展的必然,也是海事司法实践的需要。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多校区大学条件下如何做好团建工作,是新时期多校区大学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多校区大学有着鲜明的特点,团建工作也呈现出
春暖花开之际,王建明先生在武汉新视听书院举办了名为“守望”的主题书法个展。  王建明为人朴诚、低调、谦虚,不逐名利。他年轻时入伍,多年军旅文书磨砺,铸就其严谨认真的性格和耐得住寂寞的韧劲。王建明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来,工作之余静气习字,醉心研墨,深得其乐,实乃墨海深情守望者,砚田默默耕耘者。正因为此,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能心无旁骛,意在笔端,神聚字间,气贯全篇。  王建明习字,甲骨、金文、草篆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前国内外法学界凡是谈及企业社会责任就必从《公司法》入手,或是讨论董事义务的增强,或是讨论如何让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很少有人立足于整个法律体系来谈
理论界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思想的研究已经多年,并且深入到了其思想的各个方面.然而研究的课题大多专业性较强,对思维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世界性思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步伐也逐渐加快。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也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其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初
本文以我国承诺全面遵守并实施WTO《海关估价协议》为背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较详细地阐述了本文对WTO《海关估价协议》内容及精神的理解,并以此为度,描述了我国《海关条例》的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隐名投资这种形式伴随商业发展在公司入股投资方面也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产生了形式和内容更为复杂的纠纷,为此我国《公司法》也在不断致力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有条件考虑如何充分实现人民民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的问题。这需要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从两个方面作出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