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努力把叶适哲学放在宋代学术运动的整体过程中来加以理解,遵循永嘉学派“以经制言学”的学术逻辑,对叶适著作中有关《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包括《大学》与《中庸》)、《春秋》、《左传》、《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解读作了梳理,于《周易》重点阐发其关于乾道的思想,于《尚书》重点阐发其皇极思想,于《诗经》重点阐发其教化思想,于《周礼》重点阐发其礼乐思想,于《大学》、《中庸》重点阐发其对道学的批评,于《春秋》、《左传》重点阐发其“理在事中”的哲学观念,于《论语》重点阐发其所理解的孔氏之本统和孔子关于“学”的思想,于《孟子》重点阐发其对心性理论和仁政思想的批评。叶适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最终目的是要在哲学上与道学分辩“道为何物”的问题,文章认为叶适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道在物中”的外王层面和“习学成德”的内圣层面。“道在物中”之“物”乃是指典章制度等全部人文世界,“道”则是人道,是体现于典章制度中的人文精神。人文世界的形上根据是乾道,这是一种动健、阳刚、自足的形上之道。叶适持自然人性论的观点,认为成圣的途径是“习学成德”,即在现实的经验生活中致道成德,成就圣功。叶适持此“外王内圣之道”的定见,对思孟儒家和道学把儒家之道的精神作内向化理解的为学路向展开批评,认为其所以会有先验心性论的观点及要求在工夫中实现内圣,是由于受到佛老哲学的影响,把佛老的概念和问题意识带入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所导致。叶适努力把儒家之道作外向化的推展,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把儒家之道解释为一种经世致用、开物成务的精神,其指示的在现实生活中习学成德的内圣途径,是要求人们在现实的事功中体认人文世界中的人文精神,成就孔子意义上的“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