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相关论文
在《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一书中,艾尔曼揭示了自身研究经学、科举问题的文化史取向。艾尔曼通过自身"语境化"研究......
西汉后期是汉代文学与文化转向的关键时期,扬雄是此期转向的代表人物。以扬雄的述作经历为线索,可以透视其人生轨迹与知识结构、价值......
民国时期,经学之存废,读经之然否,几度引发热议。1934至1935年开展的读经争论尤其值得关注。其中,唐文治作为“绝对赞成读经派”的代表......
据《朝鲜王朝实录》,朝鲜时代初期(1392—1493)科举存在重经学还是重词章的争论,最终经学派占上风。此外,朝鲜对于经学的重视在官员......
明代作为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环,横亘中国277年的历史,但在断代经学研究史中,对如此漫长的明代统治时期的经学发展却缺乏相应的重视......
清代的考证学有继承明代考据学的地方,杨慎、焦竑、陈第等的训诂考证学对清代考证学都有一定的贡献。但若从考证学与思想史的关系而......
清代文人夏敬渠今存两部著作,一是诗文集《浣玉轩集》,二是小说《野叟曝言》,《浣玉轩集》中展现的夏敬渠之思想才学与《野叟曝言......
整个中国古代经学的文本可分为经书系统和诠释性文献系统两个部分;经书系统形成之后,经学的各种争论就围绕着诠释的部分而展开。诠......
三
清季的学制改革,在学科设置上的根本之误在于"缺哲学一科而已"。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实现了哲学"不可不特立一科",而新的教育体制废......
经学在中国有着两干多年的历史,“哲学”概念引入中国并随之成为中国的一门现代学科却是晚近的事情。1913年1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
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
五经是经学的元典,经学的其他典籍都是训解或依附五经而成,经学全部的注疏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以五经为根荄;元典为五决定了经学不......
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
“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学术体系之一,历来为人所重视。历史上解读“易”,往往将其视为儒家经学的核心典籍,这一路径的弊端在于忽......
从具有漫长历史和经验的中国经学这一经典注释路径出发,吸收当代西方诠释学的优秀资源,以构建一种普遍性的经典诠释学为题,阐明诠......
清代律学以律例为中心,侧重于整理或注释律例条文以便利于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清代律学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特征,临民治事者对......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的古今观已重新构建。在历史的教训下,经学对原有的古今观作了反思,并有了明显变化,很快得到汉王朝的认可和......
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宗教思想所......
清华简等文献的出土面世,为解决《古文尚书》真伪公案提供了重要契机。从用语习惯、字词演变、文意主旨、篇目差异、文体格制、历......
“经”与“传”是儒家经典文本的两种类型,“经”是三代文明的遗典,为原圣刀性文本,而“传”大多创作于“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之世,为......
经学是儒学的主体,谈儒学离不开经学,但儒学与经学的关系颇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前经学时代""经学时代"和"后经学时代",而每一......
北宋的思想文化面貌,历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而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20世纪的理学研究,在哲学史、思想史的......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
回顾十年来的儒学研究乃至中国哲学研究,可以发现两大变化:一是在哲学研究/哲学史研究中以哲学创造为取向的哲学研究取得了突破,出......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初,其前身是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与东方文化研究所以及其后建立的东方学研究院.2000年3月,经学......
文人诗在文人创作和诗乐分离的驱动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文人徒诗,从作品内容以及诗歌发展史的前后......
“灾异”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天人感应意识下的“灾异”既是神迹,又是精神现象物.汉儒推阐灾异说的目的在于谴告人君、限制君权、展......
传统儒者对于经典以“笃信”为首要原则,对其的诠释不能违背它的本意,这种缺乏批判视角的立场似乎将经典意涵的诠释封闭在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