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起-行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动作之一,人体完成由臀部和双足三点支撑的坐位状态,过渡到双足站立继而迈步行走的状态,表现出有序的姿势改变。坐起-行走动作除婴幼儿外涉及所有的年龄人群,其动作难度高于行走动作,对于下肢功能不断衰弱,视力减退的老年人而言,坐起-行走有时会发生跌倒,严重的会引发骨折等并发症。所以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师(72.6±2.2岁)和在校大学生(19.7±1.3岁)各11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台DLUT4060压电式多分量测力平台结合DVM8820三维红外影像捕捉系统对受试者的坐起-行走进行测试,探讨两年龄组完成动作时采取的不同运动策略和发生跌倒的风险。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和统计学分析得出:1、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结合受试者自我选择的最佳坐位高度的统计结果,得出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最佳坐位高度均为100%胭窝高时,使人体在完成坐起-行走动作时获得生物力学上的最大优势,动作完成的最舒适和安全最高,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稳定状态,发生跌倒的风险也最低。2、对两年龄群体而言‘较低和过高的坐位高度,都会影响人体动作完成时的身体姿态和下肢功能的发挥;而且高度越低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明显。3、老年人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快速而流畅地完成坐起-行走,坐起-行走动作对老年人的身体平衡稳定的控制系统已经构成威胁,易引发跌倒。所以,在设计和布置老年人起居环境和公共活动场所的设施高度时,应综合考虑该地区老年人的胭窝高度这一影响要素,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从椅子或沙发起身后身体充分伸展并站稳后,再向前迈步行走,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平衡稳定性,降低发生跌倒的机率;在进行健身锻炼时,要注意提高髋部和下肢伸肌肌群的力量,尤其是注意下肢关节的柔韧性方面的练习,诸如太极拳类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下肢关节的力量,也可以提高柔韧性,从而达到提高身体平衡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