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中有一语法特征完全不同于动词的小类,那就是助动词。汉语中的助动词一直是倍受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词类。长期以来,它的名称、定义、归类、范围、语法功能等问题都在学界存在着多种说法。过去对《荀子》助动词的研究一般也仅限于逐一分析义项,列举例句。本文则从语法、语义的角度,运用穷尽式的统计方法和比较归纳的方法,对《荀子》一书中的助动词进行考察,试图从中概况出战国末期汉语助动词的原本面貌,为古代汉语的语法史及其词汇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参考。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对《荀子》及《荀子》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行概述。首先介绍荀子和《荀子》,并就《荀子》的成书及研究底本、注本问题等情况加以概述。其次对《荀子》语言文字研究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近年来对《荀子》的研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助动词及《荀子》助动词的研究方法”。在该部分,着重研究助动词的名称、词性以及助动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定位,并且还对“助动词+V”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以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这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确定《荀子》中的助动词有十五个,分别是“能、可、得、足、可得、可以、足以、肯、欲、敢、愿、宜、须、任、见”。第三部分为“《荀子》助动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该部分对《荀子》中的助动词进行分类:表示可能含义的助动词有七个,为“能、可、得、足、可得、可以、足以”;表示意志含义的助动词有四个,为“肯、欲、敢、愿”;表示应该含义的助动词有有三个,为“宜、须、任”;表示被动含义的助动词有“见”一个。在对每个助动词进行详细分析与描写的基础上研究其语义与句法特征,并从中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句法结构的类型,基本整理出《荀子》的助动词系统。第四部分为“《荀子》助动词语法功能比较”。该部分对意义相近的两个助动词从语义、语用、句法等多方面进行辨析,分析比较了“能”和“可”、“可”和“可以”、“能”和“得”、“欲”与“愿”这四组助动词,从中发现助动词内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第五部分为“《荀子》助动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与先秦‘四书’和《世说新语》助动词的比较”。本文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对《荀子》助动词系统进行统计,并分析《荀子》助动词的语法特点,即修饰助动词的否定副词和助动词双重否定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了《荀子》助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将《荀子》中出现过的助动词与先秦“四书”以及《世说新语》中出现过的助动词进行历时比较,以期从比较中找出助动词从上古到中古发生的变化,并从中分析种种变化的原因。第六部分为结语。在对《荀子》助动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助动词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到战国末期,先秦助动词系统已经形成,其语法功能日益完善;助动词系统从先秦时期到中古时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助动词+V”这个结构是判断助动词的重要的结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