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叙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梁晓声的处女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而生的时候,梁晓声便与知青文学作家挂钩,他写的《年轮》《雪城》等知青作品,感动了一代人。80年代到90年代是梁晓声小说创作的过渡期和转型期,他的气质从高亢地表现知青生涯转变为平和地书写平民人生,90年代的他似乎被遗弃在文坛的角落,梁晓声依然用他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平民生活的特质,在他90年代的作品中,他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经济和文化地位都较为低下的弱势群体,反映生活百态,人情冷暖。对于梁晓声90年代以来的平民文学,理论界的系统研究更多着眼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往往对其小说的叙事策略浅尝辄止,基于这种现状,笔者结合作者作品,作家访谈和已有的研究,从其小说的生存困境叙事这方面深入探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梁晓声从前期的书写到90年代的平民书写,阐述生存困境叙事的价值。第一章重点探讨生存困境叙事的溯源,从两方面入手。一是90年代经济化浪潮下人们精神生活的荒芜,有着忧患意识的梁晓声作出了理性的抉择,二是因为作家从小的苦难经历使得他成为平民代言人,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第二章主要探讨梁晓声小说里各类群体——农民、女性和知识分子等在经济化浪潮的泥淖中挣扎,彷徨,奋斗的身影,表达作者对底层人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第三章主要分析梁晓声困境叙事的思想艺术特色,思想特色方面从三部分来述,一是其小说和鲁迅小说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作品内部共同展现的现实主义真实性,二是其小说展现的悲剧精神,三是苦涩和温情并存的精神世界。语言的质朴和寓言化风格是梁晓声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当然他的小说也有局限性,比如作品的想象空间不大,有的作品呈现出泛道德化倾向。第四章结合文本进行哲学观照,分析其生存困境叙事的哲学理念,即用存在主义哲学和死亡哲学的理论解读文本。结语部分总结了梁晓声后期生存困境叙事策略的意义,一方面他为卑微的群体发声,用温情抚慰被损害的人群,另一方面阅读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帮助认识自身,找到自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文革”结束以来工业题材小说批评的状貌,对至今为止的工业题材小说的众多评论加以回顾和反思。“文革”的终结促使了文艺的复苏,工业题材小说批评得以打破长时间
女性主义小说从西方进入中国以来,写作思想主题上一直沿袭着女性独立、平等、自主的发展的道路,这是诸多文本关注的共同之处,但细化到具体的文本表达中却千姿百态,不尽相同。
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严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大.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定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森林火灾成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该区域的森林火灾主要是人
<正>德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较早的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社会争议处理制度极具特色。一、社会争议在德国,社会法争议是指有关社会保障法和社会给付
对于徐訏的小说,在综合研究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流派命名与雅俗认证。对于一个刚被发掘的作家而言,这些当然颇为重要,但是到了现在,随着对徐舒研究的深入,我们似乎应该更
陈述了青海省西宁植物园建设过程,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今后努力的目标.
针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整体激励绩效衡量这个重要问题,文中提出了由12项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的思想,从多个方面(如模糊综合评价、线性加权评价和频率分析)进行了各
林舟用“自然”和“自由”来概括叶兆言的作品,“前者说的是他的故事的生活本真形态,是对文学‘世俗性’的服膺。后者说的是文本生发的内在旨意,是对文本‘终极性’的实践。
“三笑”故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之一,自开始流传起的三百余年间,形成过多次创作高潮,在多种传播媒介中都留有它的痕迹,并在当下仍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围绕着这一故事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是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而且因为产生的年代较早,未经后人妄改,得以保留戏文原貌,是研究宋元南戏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