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因信教群体人数多、占总人口比例大而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基督教在温州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温州因而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本文以1867-1907年传入温州的基督新教为研究对象,从传教士和信徒两个层面探究新教塑造群体信仰的方式和内容。本文研究发现,晚清温州的基督新教通过地理空间、信仰空间主动建构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作为个体的普通信徒在基督教影响下改变了生活轨迹,从中涌现出一批在宗教和世俗事业崭露头角的信徒群体。对早期信徒的研究可作为对当代温州基督徒探讨的参照,有助于理解宗教塑造个体生活的具体路径。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督新教传入温州之前社会背景的介绍,主要包括英国福音运动下传教组织在浙江的早期活动、新教传教团体对温州的关注、温州适合传教的社会基础以及温州社会对基督新教的早期认知等内容。对背景的探讨有助于分析英国传教组织选择温州的缘由,介绍温州社会适合外来信仰生根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社会人文条件。第二部分是对两大新教传教组织——内地会和偕我会在温州活动的介绍。这两大差会是近代温州较为重要的新教传教组织,在曹雅直、苏慧廉等牧师的带领下,两大差会在温州相继经历播种——扎根——成长几个阶段。传教士利用自己和教会的各种资源发展传教事业,建立起遍布温州各县的教会分支,组织不断完善,信徒规模不断扩大。教会在社会服务事业上的努力也极大辅助了传教工作,对温州的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第三部分分析教会主动塑造温州基督徒信仰的方式和内容。教会建构温州社会的方式具体表现为地理空间和信仰空间的建构。地理空间建构的表现形式是以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景观的建立,新建教堂与旧有的本土宗教建筑及生活区交叉分布,因具有较高标识度而一度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群落。地理空间的建构经历了一个适应温州传统的过程,体现出对本土习俗的尊重。地理空间的构造为基督教建构温州信仰空间提供前提条件。在信仰空间塑造上,通过基督教义的重新阐释、完善吸纳信徒的程序、建设城市和乡村的教区组织以及创建勉励会等灵性生活形式,培养和巩固了信徒的宗教生活。信仰空间的主动建构也迎合本地人的思维习惯,吸引了不同阶层的民众加入到信教队伍中,潜在地帮助改变普通信徒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状态。两种空间的建构成为基督新教塑造温州社会的重要方式。第四部分以刘廷芳家族为案例,分析个体信仰得到塑造的具体表现。刘廷芳的祖母叶氏作为刘氏家族第一个信徒,在基督信仰中找到了心理慰藉,对宗教的感知也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信徒。受有良好教育、身处社会中层的叶氏,很显然是第一代信徒中的特例。她确立了基督教家族信仰的习惯,对教会贡献颇多。受叶氏影响的刘世魁、刘廷芳等后辈信徒,均诠释了家族信仰习惯对个体生活的深刻塑造。作为基督徒,他们也为教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积极投身日常工作,展现出对社会发展由衷的关怀。基督教不仅影响他们的信仰生活,也促其寻找社会存在感,创造个人价值。以刘廷芳家族为代表的社会中层信徒群体逐渐成长为温州社会和教会事业的引路人。最后一部分为总结。从时下学界大热的“老板基督徒”话题入手,分析本文的研究对探讨当代温州基督徒生活的现实价值。老板基督徒是当代温州出现的新的信徒群体,他们重视对教会事业的投入,并利用经商逻辑参与教会的建设,逐渐成为教堂的投资人和教会的实际领导者。老板基督徒在当代温州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或许能从历史中寻找到线索。由于不同代际信徒群体在信仰生活、行为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早期温州信徒信仰生活方式塑造的研究或许能够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而为“老板基督徒”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