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贵州仡佬族、回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畲族、壮族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区663A/G、3394T/C、4715A/G、4833A/G、5178C/A、5417G/A、9824T/C、10310G/A、10400C/T、12406G/A、13263A/G等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Ⅱ与tRNALys基因之间的小非编码V区串联重复序列9 bp缺失多态位点的研究,从母系遗传角度探讨9个民族群体的遗传特点及相关族群信息。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CR-PAGE)技术分析mtDNA9bp缺失多态性,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mtDNA10400位点多态,用微测序技术(mini-sequeneing)分析mtDNA编码区663A/G、3394T/C、4715A/G、4833A/G、5178C/A、5417G/A、9824 T/C、10310G/A、12406G/A、13263A/G10个多态位点,最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分析法(PCR-DNA sequencing)验证上述位点的不同多态类型。 结果:(1)在9个世居少数民族人群中发现mtDNA9bp有两种多态类型:标准型和缺失性,468例男性样本中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畲族、壮族、羌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人群的缺失频率分别为:25%、15.38%、11.54%、28.5%、19.23%、9.62%、5.77%、5.77%、9.62%,mtDNA9bp缺失在9个民族人群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68例男性标本mtDNA11个SNP位点以及9bp缺失等12个多态位点组成的单倍型(haplotype)共49种。9个民族总单倍型频率较高的是:H1(20.29%)、H9(19.45%)、H10(18.59%)、H22(8.12%),9个民族同时检出的单倍型有5种,其中单倍型 H1、H10在这9个民族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民族群体间在单倍型H22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本次研究的贵州9个世居少数民族 mtDNA12个多态位点共发现12个单倍群,B和D为9个民族主要单倍群,具有中等频率的单倍群为F1、M7、R9,单倍群 M9频率最低,仅有0.64%,未发现 N9单倍群。单倍群 B、G、R9在9个民族群体间分布差异达到统计学水平。 (4)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显示壮侗语系的毛南族、仫佬族、壮族人群遗传距离较接近,而仡佬族与北方的汉族人群遗传距离较接近;苗瑶语系的畲族与云南汉族人群的遗传距离较接近;具有北方民族谱系的贵州满族、回族、羌族、蒙古族人群的遗传结构有较大的相似。 结论:(1)贵州9个世居少数民族mtDNA数据分析显示,同属壮侗语系的毛南族、仫佬族、壮族人群母系遗传结构相似,具有较明显的南方民族的特征;而仡佬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与上述3个民族有一定的差异,其具有南方民族特征的同时携带有北方民族的遗传特征。畲族受南方汉族的影响较大,其母系遗传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虽属不同语系,但是具有北方民族谱系的回族、满族、蒙古族、羌族均受居住地其他民族的影响,其母系遗传结构已兼有南北方群体的遗传特征。 (2)贵州世居的仡佬族、回族、满族、毛南族、仫佬族、蒙古族、畲族、羌族、壮族mtDNA9 bp缺失频率符合国内民族群体9 bp缺失频率总体上呈东南方比西北方高的趋势,并且与当前中华民族南方起源的观点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