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P2E76K/+激活突变产生的相分离参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当今世界,癌症仍然以较高的发病率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逐渐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癌症的致病因素可以大致归结为两大方面:即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我们课题组长期以来关注遗传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尤其关注蛋白络氨酸磷酸酶非受体11型基因(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non-receptor type11,PTPN11)即PTPN11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发生关系。PTPN11基因是原癌基因,编码含有Src同源区2-的蛋白络氨酸磷酸酶2(即SHP2)蛋白,SHP2蛋白含有两个串联的SH2结构域(N-SH2和C-SH2)以及一个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结构域即PTP结构域。在生理状态下,SHP2蛋白的构象自我抑制,几乎没有任何催化活性,而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GOF)突变即激活突变或者功能缺失性(Loss-of-function,LOF)突变即失活突变的SHP2在结构上暴露PTP结构域,使其去磷酸化下游蛋白或作为信号接头蛋白而发挥作用,从而触发致癌信号级联传导反应。之前的大量研究表明,SHP2蛋白突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且有研究证实,PTPN11激活突变对人类的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发生有影响,但这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究相关的机制,我们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我们了解到,肉瘤的发生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向骨、软骨、脂肪、心肌、神经、肝脏、皮肤、肺泡等多胚层组织分化。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其中大多是MSC体外长期培养后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纤维肉瘤、骨肉瘤或者神经胶质肉瘤等,并且其中的机制不明。为了探究这其中的机制,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前期实验,由于我们了解到Ptpn11E76K/+突变之后的SHP2蛋白的磷酸酶活性较于其他突变类型较高,所以我们提取Ptpn11E76K/+突变的杂合子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定代数之后进行实验,发现Ptpn11E76K/+激活突变的间充质干细胞有了非锚定生长能力,并且将其皮下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成瘤,而野生的MSC则不具备这些能力。这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发生Ptpn11E76K/+激活突变后发生了转化,甚至转化为了肉瘤细胞,但这其中的机理机制我们尚不清楚。为了探究相关机制,我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相分离作为一种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机制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大量的文献研究报道生物体内的相分离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相分离原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物理学现象,即在原本均一的介质中产生与周围环境不同相的另一相的现象。在生物体内,相分离主要表现为大分子的物质(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在分子之间多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互相吸引而形成结构功能相关的小“集团”,从而将周围与反应无关的物质与“集团”内的物质分隔开来,以保证相应反应的高效进行。这就使我们在宏观看来,像是蛋白在细胞内形成了不同相的区域,而这种相主要包括液相、胶相和固相,因此,生物体内的相分离类型千差万别,但一般是起源于液相,而后经由胶相最终变为固相分离,形成无膜细胞器。这其中的分子机制大多是由于大分子物质(核酸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的多价相互作用使它们聚集在一起,在这些大分子物质中,广泛存在内部无序区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IDRs),这些区域作为短基序支架促进无膜细胞器的形成。与此同时,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当间充质干细胞发生Ptpn11E76K/+激活突变后细胞内的SHP2蛋白会在细胞内形成可视的相分离。并且通过融合实验和FRAP实验可以证明这种相分离是液相-液相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并且该研究发现,当SHP2蛋白发生突变之后,突变蛋白会募集大量野生型SHP2蛋白,从而发生液相-液相相分离。然而,这种由SHP2蛋白突变产生的相分离现象与由SHP2激活突变导致的间充质干细胞发生的自发恶性转化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以及通过影响什么样的机制参与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我们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采用SHP2E76K激活突变的小鼠模型,使用SHP2蛋白特异性变构抑制剂SHP099和ET070,研究SHP2蛋白激活突变后产生的相分离现象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是否有关。【研究方法】1.将育龄(6-8周龄)工具鼠Mx1-Cre与Ptpn11E76K-neo/+的C57BL/6J小鼠杂交,得到所需要的Mx1-cre;Ptpn11+/+和Mx1-cre;Ptpn11E76K/+小鼠,并在新生小鼠生长到4-6周时,通过每隔一天腹腔注射p I-p C(20μg/只)共3次诱导Cre酶的表达,使Ptpn11E76K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突变。2.取利用PCR技术鉴定后的Mx1-cre;Ptpn11+/+和Mx1-cre;Ptpn11E76K/+(Ptpn11激活突变)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密质骨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传代培养。3.在培养3代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Mx1-cre;Ptpn11+/+和Mx1-cre;Ptpn11E76K/+激活突变的间充质干细胞内SHP2蛋白相分离的差异以及加药(SHP099和ET070)后相分离的差异。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x1-cre;Ptpn11+/+和Mx1-cre;Ptpn11E76K/+激活突变间充质干细胞以及相应加药组(SHP099和ET070)间充质干细胞中SHP2蛋白表达的差异。4.通过CCK8、平板克隆、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HP2变构抑制剂SHP099和ET070对Mx1-cre;Ptpn11E76K/+和Mx1-cre;Ptpn11+/+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行为的影响。5.提取加药组与对照组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RK/p-ERK,AMPK/p-AMPK,m TOR/p-m TOR等分子的表达水平。6.将加药组(SHP099)和对照组的Ptpn11+/+和Ptpn11E76K/+(Ptpn11激活突变)间充质干细胞和野生型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皮下注射到C57BL/6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成瘤情况。15天后可触及小鼠皮下出现瘤组织,之后立即处死小鼠解剖并取出相应瘤体,称重拍照并统计。【实验研究结果】1.得到Mx1-cre;Ptpn11E76K/+和Mx1-cre;Ptpn11+/+的C57BL/6J小鼠。2.分离出原代Mx1-cre;Ptpn11+/+和Mx1-cre;Ptpn11E76K/+激活突变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与Mx1-cre;Ptpn11E76K/+组相比,对照组Mx1-cre;Ptpn11+/+的SHP2蛋白几乎未观察到相分离现象,且Mx1-cre;Ptpn11E76K/+组SHP2蛋白凝聚成的冷凝物在加药(SHP099和ET070)之后明显减少。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HP2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4.与未用药物处理组相比,SHP099和ET070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单克隆形成能力、集落形成能力、非锚定生长能力明显下降,即抑制了Mx1-cre;Ptpn11E76K/+激活突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Ptpn11E76K/+间充质干细胞的p-ERK和p-m TOR分子表达在加药(SHP099和ET070)处理后明显减少,p-AMPK蛋白表达在加药(SHP099和ET070)处理后升高。6.小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注射野生型间充质干细胞的C57小鼠不成瘤。注射加药(SHP099)处理组细胞的荷瘤小鼠所成瘤组织相较于注射激活突变组细胞的荷瘤小鼠所成瘤组织瘤体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HP2的相分离通过刺激AMPK-m TOR信号通路的表达参与了SHP2E76K激活突变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
其他文献
<正>为平衡医患之间举证能力的差距,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在特定条件下适用过错推定的制度,民法典也承继了该制度。笔者对相关案例进行梳理发现,过错推定适用的依据以病历缺陷占绝大多数,以违反诊疗规范为依据的极少。过错推定在审判实务中的缺位,一方面导致患者举证责任难以减轻,另一方面因进行司法鉴定导致审判周期大为延长。因此,在审判实践中,诊疗规范的运用有待加强。
期刊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对危重症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对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且合并感染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包括:(1)同时或间隔<24小时采集相同类型的标本送检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CMT)和mNGS;(2)考虑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患者,其标本采集需在ICU入住后48h内完成;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清尿酸(UA)水平与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2名于2010年4月至2022月4月在我院肾脏内科经肾活检病理证实为IMN患者的临床、病理、实验室以及门诊随访数据。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等;实验室数据包括患者的外周血尿酸(SUA)、肌酐(Scr)、白蛋白(Alb)、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肾小球滤过率
学位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高致残率神经系统疾病,其继发性损害机制相互交织且复杂,SCI的治疗至今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聚焦点。目前除传统的手术、激素治疗、中医治疗外,干细胞治疗、纳米材料、脑机科学等新兴方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并逐步运用于临床。该文就目前SCI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背景】伴随世界范围内人口平均寿命增长,恶性肿瘤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的调控和相互作用。肉瘤是一组广泛的、高异质性的恶性疾病统称,其共同特征是癌变细胞来源于间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可能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如骨肉瘤是一种被认为来源于成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常见骨肿瘤。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多种组织
学位
米糠是一种稻米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营养丰富,是稻米油产业的主要原料。我国近年面临严峻的食用油自给形势,进一步提高稻米油的产量就是缓解我国粮油自给率近年普遍偏低的有效手段之一。稻米油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米糠的酸败问题。米糠含油率并不低,米糠的酸败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何延缓米糠酸败,抑制米糠在诸如夏季高温环境下的酸败尤为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立式米糠灭酶反应器,并以酸价和水分含量等
学位
目的探讨唐氏血清学筛查及NIPT在不同年龄段孕妇中的筛查效率和经济学效益,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行唐氏血清学筛查、NIPT的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年龄将血清学筛查的研究对象分为A1组(小于35岁组)、B1组(35-40岁组)、C1组(大于等于40岁组),将NIPT研究对象分为A2组(小于35岁组)、B2组(35~4
学位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蔬菜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蔬菜种植面积也是连年增加。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人口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实现蔬菜种植机械化、自动化很有意义。本研究以实现蔬菜全自动高速膜上移栽为目标,对能同时满足高速、膜上栽植要求的吊杯式栽植装置进行设计试验研究。(1)完成了吊杯式栽植装置的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分析。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吊杯入土阻力大小,在相同的试验
学位
目的通过本中心治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电话随访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术式的选择,分析基层医院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干预方式选择的干扰因素,讨论对策,帮助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召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86例。通过电话随访时收集每位患者或家属选择手术方式的原因,再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利用盲法通过神经内外科颈动脉狭窄MDT团队确定手术方式。
学位
对多跑道混合起降航班调度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提高跑道的利用率并降低航班延误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优先级和多跑道的蚁群算法(PMR-AC)。根据航班的运行方式、航班的类型以及航班所选跑道是否与原跑道一致,可以确定航班的优先级和惩罚系数。同时加入最小时间间隔约束、动态时间上限约束以及邻界约束,保证调度的可行性并提高算法的效率。最后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该算法在跑道数量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