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新的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应用到翻译研究之中,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 本文依托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比分析《追风筝的人》的两个中文译本——李静宜繁体字版译本(2005)和李继宏简体字版译本(2006)。《追风筝的人》作为阿富汗籍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随着中文译本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热销,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其翻译展开研究。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对两中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尚属首次。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两中文译本展开对比分析:(1)两位译者适应了什么样的翻译生态环境;(2)两位译者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性选择的;(3)两个译本是否能够满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译评标准而“适者长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个译本都是译者在各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后的结果。从多维度转换来看,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应对具体的翻译问题。本文将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到《追风筝的人》的中文译本研究,既丰富了该作品的翻译研究,又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到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当中提供了又一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