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eath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揭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结构形态,得到了采动应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梁—拱结构”,试验工作面矿压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研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包括主体结构与测量系统。采用该系统可构建不同尺寸与倾角的采场相似模型,模型最大尺寸5m×2m×0.4m;模拟地层倾角0-60°;双向加载面力达2.10MPa,当模型采用1:20等较大的几何相似比时,模拟采深可达2000m。(2)研制了与试验系统相匹配的高精度、低扰动、高效率测量系统,包括模型体应力测试装置、超前支承压力测试装置和采场支护模拟系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测量系统采样精度高、测试效率高、长时稳定性好。基于相似材料母体的应力测试装置与模型体力学性能匹配、变形协调性好,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能够准确获取测点的应力变化特征。基于液压控制原理研制的采场支护模拟系统重复性好、线性度高、力学性能稳定,能够模拟现场支架的运转特性,模拟结果能够反映采场矿压的变化过程。(3)研制了以河沙、石膏、碳酸钙(简称SGC)为原材料的相似材料。根据模拟岩层强度的差异,胶结料可选择普通石膏或高强度石膏。胶结料选用普通石膏时,试件单轴抗压强度348-1100kPa,压拉比4.5-7.5。选用高强度石膏时,试件单轴抗压强度730-2375kPa,抗拉强度74.8-219.7kPa,弹性模量0.20-0.71GPa,内聚力0.17-0.47MPa。该类相似材料的和易性时间窗口为5-20min,且胶结料含量越高,和易性持续时间越短。在模型材料强度相近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高强度石膏配比方案,以降低胶结料含量,保证模型铺设的可操作性。(4)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宏观包络线呈钝角“Λ字形”分布,相邻“Λ字形”之间的区域为新断岩层,历次包络线叠加后呈“螺旋状”展布形态。以向右推进的工作面为例,“A字形”右翼为周期性断裂岩层,翼宽与周期断裂步距基本相同;右翼外侧为覆岩破断边界线,历次破断边界线的倾角基本相同。“Λ字形”左翼为纵向新断岩层,翼宽与纵向波及高度增量基本相同,左翼轮廓呈前高后低的倾斜形态,倾向指向推进方向。(5)基于采场相似模型试验中覆岩破断块体下部无序堆积、上部有序排列、挤压传力的分布形态,构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破断的“悬臂梁—层间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6)模型试验的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覆岩最大主应力场呈拱形分布特征。两侧实体区与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协同承载结构,覆岩总体处于主应力升高区,采空区覆岩应力升高区呈拱形分布,高应力区集中在两侧的拱肩处。覆岩垂直应力场呈分区式演化特征,采空区上方为垂直应力降低区,两侧实体区域为应力升高区,且超前区域应力集中程度高于后方。(7)覆岩破断过程表现为“梁—拱结构”,即:上覆岩层破断后块体堆积形态外表似梁,而以断裂带为代表的覆岩呈应力拱式传力机制。厚硬岩层破断过程对覆岩宏观应力场的演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以试验工作面的低位、高位等两层厚硬岩层的破断为例,覆岩应力场的宏观演化进程可概括为:低位应力拱、低位次生拱、高位主应力拱、高低位次生组合拱。高位岩层破断后,控顶区上方呈现高低位组合拱的主应力分布形态。(8)综合采用模型试验、离散元模拟等研究方法,确定试验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值取12000kN。在数值模拟研究中,视支架刚度为特定常量,基于支架增阻可缩性原理,将“顶板-煤壁-支架”视为协同承载体系,全面评估了不同支护强度时顶板、煤壁的变形特征及液压支架工况响应。(9)试验工作面生产期间开展了顶板矿压显现特征、支架运行阻力等实测分析,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新型采场模型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得到验证。
其他文献
在矿业生产过程中,提升机负责运送人员、设备、煤炭和各类物料,是连接地上与地下整个生产系统的重要纽带。制动系统作为提升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机稳定、高效运行的安全保障,在矿业生产系统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提升机制动系统发生故障,轻则影响生产效率,导致经济损失;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提升机制动系统进行性能退化评估和故障诊断,保障提升机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无论是从
设计模式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设计的范例,它们帮助设计者将新的设计建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复用以往成功的设计方案。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系统的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许多系统的设计文档或者不完整,或者与源代码不完全匹配。对于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构建的软件系统,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即使系统的设计文档完整可用且与源代码完全匹配,这些文档可能并未详细记录设计模式使
岩石动力学包含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断裂机理,亦涉及岩石中裂纹的扩展行为和应力波波动特性,准确测定岩石动态扩展裂纹断裂力学参量对于岩石定向断裂、爆破破岩优化和围岩稳定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室试验,采用应变片法对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Ⅰ型裂纹动态断裂力学参量进行计算和分析,部分试验辅以动焦散线法对比验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应变片法应用于岩石类材料Ⅰ型裂纹
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是指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和技术,生成能够描述图像视觉内容的文本语言,涉及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基于视觉特征的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关键算法研究旨在通过特征提取、特征融合、语言生成等算法和技术,生成完整的、符合语法结构的文本句子,准确地描述出二维图像的视觉内容。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对于场景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交流过程大多依赖于自然语言
本文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运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实验测试,获取有机地化、流体包裹体、储层物性、地层温度与压力、岩石物理参数等实验数据,在成盆与沉积充填、生烃与供烃范围、能量场与成藏动力、油气运移网络等单因素的动态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成藏系统的动力学要素,改进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通过把研究对象简化为具有工业聚集规模的油气体,针对油气生—运—聚过程,建立了以生烃数量、成藏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针对荒漠化问题,国内外相继提出了治理措施,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植被恢复。由于荒漠化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几十至几百倍,导致苗木因缺水而难以成活。由此,节水灌溉是解决荒漠化问题、实现植被有效恢复的关键,而渗灌技术更是以其高效的水分利用率和苗木成活率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传统“孔式”渗灌技术存在的渗灌孔堵塞、渗水不均匀和土壤盐渍化等不足,
神东矿区煤层赋存浅、煤层厚度大、基岩薄、松散层厚且松散层底部富水性强,矿区内工作面普遍采用综采或综放技术进行开采,导致覆岩破断程度大幅度增加。采动影响下采场与地表含水松散层形成贯通性通道,进而水砂混合体涌入工作面,造成溃水溃砂事故的发生。工作面溃水溃砂事故严重影响了井下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严重威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薄基岩和厚松散含水层共存的特殊地质采矿条件,决定了其覆岩破坏规律的
钢丝绳在我国煤炭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煤矿主、副井提升设备的重要构件。矿井提升设备负责完成矿井运输煤炭和矸石、投放设备、搭载人员等工作,钢丝绳长期使用会因疲劳出现断丝、磨损等现象而存在安全隐患,钢丝绳使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煤矿正常生产、人员生命安全及经济运转。目前,一般采用人工目视检查和定期强制更换钢丝绳的办法来保证安全生产,这种方法不仅不能及时更换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造成严重损伤的钢丝绳,而且很多
我国西部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具有成岩晚、胶结差、强度低、遇水泥化砂化、无稳定隔水层、层间导水性强的特点,煤矿冻结建井冻结壁解冻后井筒渗水、淹井等事故频发。本文以白垩系富水弱胶结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弱胶结红砂岩在地层内部赋存的地应力条件,对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的机理进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力学试验获得了弱胶结红砂岩冻结及冻融劣化后的力学强度与变形特征,阐述了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机理及冻融过
随开采深度增加,深部沿空留巷所处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使其围岩破坏特征和控制技术与浅部沿空留巷显著不同,尤其是深部充填留巷(工作面充填留巷)。近年来,深部充填留巷围岩控制问题是矿业科技工作者和岩石力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塑性力学可知,围岩应力是偏应力和球应力的叠加,偏应力和球应力同时考虑了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相互作用,可以科学地揭示出深部留巷围岩应力演化与围岩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