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最终的严重失代偿阶段,截至2010年,我国心衰发病率占心血管疾病的0.9%,并且其5年生存率相当与恶性肿瘤,它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它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对临床工作影响深远。细胞粘附分子-1(ICAM-1)是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粘附分子,是反映炎性程度及心衰程度的重要指标。慢性心衰多因正虚复感外邪引起,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目前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方法各异,且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随着近些年针灸的发展,中医药与穴位刺激相结合的方法成为治疗本病的绿色新疗法。目的:采用具有温阳益肾功效的参附注射液注射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内关穴,结合常规的西药治疗,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心衰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心衰患者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及LVEF水平的变化。比较这两组病人之间的差异,结合患者症状,探讨温阳益肾穴位注射法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论证中医心肾阴阳互根理论,并结合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的改变,采用国际通行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法及中西医结合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以规范化的研究,综合评价温阳益肾中药针剂穴位注射法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时效性,评估其安全性,以推广运用于临床。方法:本研究的全部病例均来自于平顶山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衰病人共83例,年龄40到75周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阳益肾中药针剂注射内关穴合并西医常规治疗,规定疗程为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细胞粘附分子-1(ICAM-1)、6min步行试验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变化,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学处理,进行自身前后以及组间对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粘附分子水平相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细胞粘附分子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各自与治疗前相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LVEF)相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各自与治疗前相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完成观察病例81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42人,其中治疗组显效12人,显效率28.6%;有效27人,有效率64.3%;无效3人;恶化0人;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9人,显效率23.1%;有效19人,有效率48.7%;无效11人;恶化0人;总有效率71.8%。两组治疗后细胞粘附分子(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后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温阳益肾水针疗法能明显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浆中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说明了细胞粘附分子与慢性心衰程度呈正相关,可为慢性心衰程度判定提供依据,同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优势。肯定了温阳益肾穴位注射法对慢性心衰的疗效,为温阳益肾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