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中,仪式历来被认为是“文化的容器”,亦即指它会聚了一种地方性文化的多元符码,是一种文化体系的微缩体现。本文以岫岩地区“烧香”仪式为研究对象。“烧香”是当地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还愿类祭祀仪式。举行“烧香”仪式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人们或是遇到生活危机(疾病、贫困、受挫)或是为实现更高的生活需求(升官、发财、生学、求子)而向神灵或祖先许愿。如愿望达成,则在当年的冬天择日“烧香”还愿,邀请神灵、祖先回家吃宴席,以此答谢它们的庇佑。因此“烧香”仪式本质上是当地人神鬼信仰的产物。当代的民俗学研究正在从研究民俗及其主体“是什么”向追问民俗及其主体“为何在”、“怎样在”转变。秉承这种理念,本文悬置了“烧香”活动是否是“迷信”的定性判断,也不去讨论神鬼是否存在、“烧香”是否灵验这一类的问题,而是集中关注仪式的过程,仪式中器具、行为、语言的象征意义及仪式是如何影响主体的经验从而塑造起超验世界的实在性的。本文在“还原”中记录,在“倾听”中传达,在解释之上解释,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烧香”仪式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本文所用材料、研究方法,本文的理论创新和不足之处作以说明。第二章为“烧香”仪式概述。主要介绍了岫岩地区的自然生境、民间信仰状况、举行“烧香”仪式的原因,并记述了仪式所用的器具和仪式主持者的服饰。第三章以民俗学“整体研究”方法为指导,首先对“烧香”仪式的一般程式做出说明,之后运用纪实性手法记录了一场“烧香”仪式的现场展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找回“事件”发生的情境和主体。第四章对“烧香”仪式形质的形成、仪式操控者和仪式“神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明晰仪式的圣/俗性,得出“烧香”仪式是被世俗性裹夹的“神圣”仪式。第五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烧香”仪式中所使用的器具、服饰,仪式主体的行为及仪式用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启发,运用“一分为三”的理论论述了当地民众宇宙观中存在着神/人/魂的三极结构,并探讨了三极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为本文核心的章节。首先借用许茨的“多重实在”理论说明神鬼信仰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实在。在“烧香”仪式中,神鬼信仰世界这一超验性的实在通过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起来,信仰者由此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性”。“烧香”仪式对神鬼信仰的播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反过来强化了岫岩地区“延巫”的风气。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人们习惯于将诸如“烧香”一类体现民间信仰的仪式定性为“迷信”。但是在后现代知识气氛中,这种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维定势应当被超越,以还给普通民众一个自由、自在、理所当然的“生活世界”。这是结语部分所阐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