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比较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众所周知,转喻是建立在同一概念域之内的不同层次上的映射。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转喻的邻近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而对转喻的另一重要属性——突显性,研究较少。幸运的是,Langacker(1991)提出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发现转喻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并认为转喻是一种突显,这与我们的研究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认知参照点模型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对英汉语中转喻思维突显性的异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转喻的研究背景,分别从传统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转喻的定义,进而探讨转喻思维突显性的研究意义。接着指出了转喻思维突显性产生的两大基础——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基于这两个基础,文章从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出发,阐述了英汉转喻思维突显性产生的方式。紧接着以认知参照点模型为出发点,认为转喻思维是依赖着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形成的,不同的人由于经验的相似,会借助相同的知识结构作为认知参照点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表达;与此同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地域等,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世界也会形成不同的感知和体验。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思维突显性所具有的共性及差异性。最后,探讨了转喻思维在词汇和语篇层面上的广泛应用。经研究,本文发现:(1)转喻思维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是通过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的方式产生的;(2)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思维突显性具有四大共性,即相同的认知原型、相同的认知原则、相同的产生方式以及相同的体验性;(3)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思维突显性具有三大差异性,即不同的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体验性。本文是对转喻思维突显性的跨文化研究,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其他文献
<正>《孙子研究》是研究孙子兵法和兵学文化的专业学术期刊,致力于"传承孙子兵学,弘扬武德文化,服务国家安全,注重应用研究,崇尚世界和平",凡有关中华兵学文化和军事文化的研
汉语普通话的实验语音学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出现,研究前沿已逐渐从语音产生的声学和生理平面接近语音产生的生物机制平面。言语空气动力学作为阐释言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深了各国间的经贸往来,同时也导致了各国法院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增加。当一国法院根据内国的冲突规范去适用外国法时首先就要对该外国法进行查明。英国
意识形态,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概念,渗透于形形色色的话语之中。然而,意识形态自身微妙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难免使人们产生一种“捕风捉影”的感觉,对概念本质缺乏一种理性认识。
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词语上。对新词语的研究,学者们做出了很多理论方面的探索和贡献,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逐渐积累,且恰逢城镇化的大潮,房屋的需求随之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日渐繁荣,房屋销售价格及房价收入比逐年上升,我国房地产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评估每日口服非那雄胺1mg治疗2年有效并满意后,减量为5mg/周及1mg隔1日口服治疗中国男性型秃发的疗效。方法选择非那雄胺治疗2年或2年以上的男性型
本文以北大语料库中收集到的大量语言事实为基础,以“小三角”理论、语法化理论、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句式“怎么A怎么B”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