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频次、规律及其与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组群分布规律,为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借助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记录4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根据现有诊断标准,结合以方测证、以效测证的方法对患者的证候进行中医分型,应用课题方提供的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统计学处理对其临床症状、体征提取分析、归纳总结,探寻内在规律。结果:1.共出现临床证候58种,其中出现频率>5%的有31种,按照出现频次排列前十位的证候有:周身乏力,小便黄,食欲不振,胁肋疼痛,腹胀,心烦易怒,纳少,不寐,大便溏薄,情志抑郁。舌象最常见为舌红、舌淡红;舌苔最常见为薄苔、黄苔;脉象最常见为弦脉、沉脉。2.中医证型分为六种,按照出现频次排列为: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无证可辨型,脾肾阳虚型。3.六组中医证型总体比较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六组中医证型总体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六组中医证型总体比较病情轻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慢性乙型肝炎总体发病率男女性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肾阴虚证性别构成有较显著性差异,其余各证型之间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除瘀血阻络型外,诊断标准提及的其余四型中症状、体征与本次研究较为一致,瘀血阻络型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诊断标准有明显差异。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2.本病存在无证可辨型,发病年龄最小,病程最短,但在现有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方案中尚未被提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其诊治问题。3.男女发病率具有较大差异,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除肝肾阴虚型外,其余四型性别构成与总体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肝肾阴虚型在女性患者中分布较多,提示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性有一定关联性。4.瘀血阻络型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诊断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提示瘀血阻络型的分型名称并未完全体现本阶段病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