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从形态学、性信息素、生物化学、分子生态学对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一.通过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蛹(雌、雄)、茭白二化螟蛹(雌、雄)的12个指标方差分析,发现二化螟蛹8个指标差异显著,但不能截然分开。在主成分分析的二维平面图上,不同寄主二化螟个体之间交错在一体。因而使用传统的形态方法无法准确区分水稻二化螟与茭白二化螟。 二.用性诱集的方法诱集不同地点(寄主)的二化螟雄蛾,用新复极差法比较了不同地点(寄主)的二化螟蛾翅长,发现不同诱集地点(寄主)诱集到的雄蛾翅长差异不显著,因而可以认为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是混同发生的。 三.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寄主二化螟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共得到27条谱带,各谱带在水稻、茭白中均出现,用新复极差法比较了各谱带的蛋白质相对含量,除了一条谱带(次要带)有差异外,其余各谱带蛋白质相对含量均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与茭白二化螟无法明确分组。 四.用RAPD—PCR技术,将宏观的种群生态学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用平均多态位点率、平均基因多样度两种遗传多样性指标以及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二化螟基因组DN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群体内、群体间的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茭白二化螟群体内遗传多样性高于水稻二化螟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非常小。 综卜所述初步认为:从个体水平上来看在水稻与荚白两种不同寄 主上生活的二化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从群体水平上来看两 种群亲缘关系相近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