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电影改编理论的探索也从未停息。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导演翘楚,他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成就尤其卓越。但目前看来,针对陈凯歌的电影改编研究专论成果并不多。运用相关理论支撑对陈氏电影改编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其改编方式及特点,提供电影改编新思路,目前看来是一个空缺,也是本论文的选题初衷。“第五代”导演群体的创作实践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影语言的革新,他们关注民族文化、注重历史反思,作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陈氏也不例外。除却保持“第五代”电影人的共性特征之外,陈氏的个人特质也为其创作打上独特的个人风格烙印。论文第一章则介绍陈凯歌导演所属的“第五代”导演群体特征以及陈导个人特质,并综述陈凯歌的电影改编实践。基于内部研究的思路,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第二章中,本论文对陈氏五部改编影片及文学原作一一进行比较分析。此章按照陈氏的创作时间和所选文学文体分为三节,对每部作品的分析都抓取其独特改编模式:《黄土地》改编自散文作品,对其分析思路侧重于电影与小说的美学转换;《孩子王》和《边走边唱》均改编自中短篇小说作品,则选取叙事分析作为主要思路;针对改编自长篇作品的《霸王别姬》和《风月》两部影片,则主要探讨主题上的转换。第三章转向电影与文学的外部比较分析,转向陈氏作品的抒情性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提取陈凯歌改编实践的共性特征。陈氏实践涉及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电影转换,陈氏对不同文体作品的处理关键就在于挖掘不同文学体裁中共同具备的叙事性,进而并做到叙事性与抒情性并举。陈氏自由采用蒙太奇镜头剪辑、特写、音乐等多种电影语言手段完成文学至影片的抒情方式的转换。陈氏影片还对文学原作进行文化改写,尤其集中在历史建构和民族特色两方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回归大众文化的本质,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土壤不再是艺术电影的摇篮,但陈氏的改编影片依旧试图保持文学般的精英意识,其将文学性和电影商业性有机结合的艺术探索是值得肯定的。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陈凯歌电影改编实践坚持美学转换以及文本再阐释的个人认知和时代意义,对电影改编理论和以后的电影改编实践都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