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继承并孕育着中国的传统乡土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继2012年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和统计后,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全国性传统村落调查和研究。本研究是基于传统村落在快速城市化的情况下,在国家层面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形势下,以及面临许多潜在问题如传统村落数量急剧下降、村落衰落、村落空心化等问题的趋势下,探讨一定区域内传统村落中人与土地以及环境的关系。本文从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一些主流的研究方法,选取白龙江流域甘肃段的13个传统村落进行调查研究,总共分六章内容,具体为:第一章是整个论文研究的基础,主要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总结了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的状况,介绍了数据来源,概述了研究主题和方法,并作出了论文的技术路线图。第二章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了乡村、村落、聚落、古村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分异等本研究中要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以及解释了文章中将要依托的理论基础,如人地关系和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理论。第三章是研究区概况,详细概述了白龙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社会背景,为后续研究做了基本准备。论文第四部分从空间分异的角度,研究了传统村落的宏观区域分异特征和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学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判别了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的分布均衡性。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 10.6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白龙江流域进行高程、坡度坡向、核密度和缓冲区等方面的分析,然后研究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要素,如区域气候、地理位置、海拔高程、坡度坡向、民族宗教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各自对传统村落分异的影响。章节最后对流域内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分类,根据村落所处环境以及地形地貌因素,主要可以将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分为两类,既“河谷型传统村落”和“山地型传统村落”。第五章从中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了白龙江流域内两种典型传统村落各自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分异关系,如河谷型传统村落与河流山体形成了一种“河流—田地—村落—山体”的空间秩序,山地型传统村落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沟谷—村落—田地—山体”的空间秩序,同时对这两种村落的在流域中的分异形态做了对比。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并提出了当下研究的不足,以及对该领域研究的展望,也对本论文前五章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作者学术能力方面的欠缺等不足之处,以及后续需要拓展研究的内容。文章主要研究结论为:(1)白龙江流域甘肃段的传统村落分布并不均衡,呈现出西南部数量多﹑东北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2)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分布与白龙江水系密切相关,大多数传统村落分布在离河流比较近的地方;(3)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在各县区呈不规则形态分布,形成了文县这一高密度聚居区以及沿白龙江水系的分散聚居区,形成了“一心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4)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可分为“河谷型”和“山地型”两种,两种类型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分别形成了“河流—田地—村落—山体”和“沟谷—村落—田地—山体”的空间秩序。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不仅造成了城市生态资产的过度利用和废弃物的过度排放,而且改变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特别是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供给不足或供需错配等问题,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福祉稳步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区域等较大尺度,且侧重于供给间的内在联系,而从需求端出发,探索供需错配与供需内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进而导致相
学位
在最近的生物和环境领域,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基于不同机理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运而生。首先,成功合成并开发了可检测硫化物(H2S)的双通道荧光化学传感器(TBS)。另外合成了基于4-羟基间苯二甲醛的荧光探针(H2L~2),可实现对氰根(CN-)和镍(Ni2+)的检测。同时在得到Ni(Ⅱ)配合物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一种“荧光开关”型传感器(L~2-N
学位
寄生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茎半寄生植物与宿主水力性状和气体交换对理解寄生植物的适应策略尤为重要。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是典型的茎半寄生植物,它通过吸器从宿主获取水分、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生长于我国茎半寄生植物分布的降水下限,为研究此类寄生植物与宿主的关系提供了典型材料。本论文以子午岭林区分布的北桑寄
学位
历史城区随着城市的变迁而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和街巷结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街巷肌理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丧失。过去,对历史城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单个建筑或者空间的研究,而忽视了空间结构本身的价值。因此,本文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城市形态学和空间句法理论,研究兰州历史城区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的演变、量化和重构,探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在传统街巷的保护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和创造
学位
真菌是最常见的植物病原体,其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的70%-80%,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真菌通过侵染丝侵染植物,而植物气孔是其侵染的重要通道。植物能够通过主动关闭气孔来抵御病原真菌的入侵,且此气孔关闭和ABA诱导的气孔关闭共享下游通路;同时种子植物具有ABA调控气孔关闭的行为和通路,但蕨类和石松植物中没有进化出此通路。据此,本研究推测不同进化类群的维管束植物气孔对病原真菌入侵的响应存在差异。
学位
污垢在循环水系统的管道和换热器内长期沉积会堵塞管道,降低换热效率,危及安全生产,增加初投资和运维成本。投加阻垢剂是抑制循环水系统结垢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围绕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改性在循环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聚合度小、钙容忍度低、遇碱金属离子易形成絮状沉淀。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合成了以双烯丙基聚醚为交联剂的改性水解聚马来酸酐(改性HPMA)
学位
超分子化学自诞生以来,由于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阴阳离子的识别作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也同样受到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虽然阴阳离子在化工、制药、生物、环境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中重金属离子和氰根离子对人们的健康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的荧光传感器来检测重金属离子和氰根离子。鉴于此,本论
学位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典型家畜,对高寒低氧环境拥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是研究高海拔适应机制的良好模式物种。本文使用与牦牛系统发育关系较近的黄牛作为对照,从结构变异的角度解析牦牛高海拔适应的遗传学机制。本文应用Hi Fi测序技术对一头野牦牛进行测序,同时使用Pac Bio SMRT三代测序技术对四头牦牛和两头藏黄牛进行基因组测序,随后进行组装,并辅以Hi-C测序数据,最终得到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后的牦牛
学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风貌,使得城市中的人们逐渐“失忆”,城市同质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重点建设了一批工业城市,这些工业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中留下大量的工业遗存,但是起初人们并没有过多地重视工业遗存和工业文化的保护,破坏了工业城市的文脉和城市中集体记忆的延续。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
学位
噻唑和咪唑都属于重要的五元芳香杂环,不存在于自然界,其衍生物经常作为反应中间体,在医药、环境监测和光学材料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同时,还可以提供多个配位点,与众多金属盐发生配位反应得到构型多样的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生物活性、离子检测和催化方面应用较多。特别是有机过渡金属Zn(II)、Ni(II)、Ag(I)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性能。本课题基于这些背景设计合成了两种唑类配体和五个Zn(II)、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