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模式,即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二者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没有绝对的形式主义电影,也没有纯粹的现实主义电影,任何电影都是其二者的结合。形式主义为主和现实主义为主的两种电影的区别,依据导演电影观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在近代百余年以来的历史中,众多电影理论家和影评家对新诞生的电影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和想法,使电影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对于藏族而言,电影仍然是一门新生的艺术,从事电影制作和影评的人为数甚少。虽然在外国和内地,先后制作诞生了几部的涉藏电影,但是这些电影未能全面表现出藏族社会纯朴质真的民俗、意识、思想和审美观等。上世纪60年代,内地制作的部分涉藏电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中有些将西藏过度神圣化等,导致电影主题脱离西藏现实状况。基于以上这些不足和缺憾,拍摄反映真实藏族生活的电影成了万玛才旦学习电影的初衷,因此他导演电影的问世似乎成了藏族电影诞生的标志。目前,万玛才旦的这些电影作品普遍采用了纪实美学的表现形式,电影主题方面主要以藏族社会的真实情况和新时代藏族人的生活状态为主。有学者如此断言:社会变迁的结果,是政治家们关注的范围;社会变迁的原因,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领域;社会变迁中个人的内心感受,则是艺术家们在乎的话题。万玛才旦的电影以新时代藏族人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作为核心素材,其电影《静静的玛尼石》中的电视机和电影《老狗》中的狗等作为代表,反映了新时代藏族社会的变迁和藏族人价值观的变化。万玛才旦指出,这些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回溯藏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倾向,因此这些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导演的一种忧虑与迷茫。万玛才旦电影导演,又是双语作家,文学翻译者。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翻译作品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法文版小说集《Neige》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文字介绍到国外,获多种文学奖项。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以拍摄藏语母语电影为主。代表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因其对故乡深入而细致的描述,使人们对西藏文化及其生存状况有了新的体认。作品获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第三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单元金奖、第十二届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五届美国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17届上海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多种奖项。目前关于万玛才旦的电影方面研究极少。有一些影评但主要研究电影的内容的,或在西藏生活和文化的存在方式方面谈论电影。 但都是对他的最初的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和短片《草原》做研究,很少对其后的作品《寻找智美根登》和《老狗》做研究。特别是专业影评几乎看不到。 这些研究大多数是汉文写的,用藏文做研究的极少。才贝的论文《从五部影片探讨藏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及艺术风格》中,对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做了较好的研究。他用了电影理论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其他次仁卓玛的《神圣与世俗——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主题分析》对电影的内容方面做了评价,现代化的发展中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相互抵触等问了做了解释。张吉会和陈尚才写的《寺内与寺外:藏族题材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与<高山上的世界杯>对比分析》对电影的文化标志,进行相同和不同的比较,做了较好的研究,而影片内容的研读上,还有诸多的问题没有谈到。总体上看对万玛才旦的电影有各种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他的整个电影作品做研究的很少,对导演的创作风格或影响等方面做研究的同样极少。 因此本文运用电影理论和对特殊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等,从总体特点和属性,放到整个电影发展史中做电影形势的分析,还有对万玛才旦本人进行了深度的采访。本文以万玛才旦的电影《草原》、《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和《老狗》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从电影的形式、影响其电影的因素和电影的表现方式这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分析研究。第一章介绍万玛才旦的个人成长历程。万玛才旦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求学生涯中,他接触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奠定了他人生事业的发展方向。由于他在爷爷的身边长大,爷爷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他的处女作《静静的玛尼石》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和爷爷生活的经历。当笔者问万玛才旦电影中有没有童年的记忆和印象出现时,他说:“在《静静的嘛呢石》中有一些童年时的记忆,《寻找智美登》中有一点拍《静静的嘛呢石》时候的感觉等一些。《老狗》中可能很少了,《五彩神箭》中就没有了,(笑声)我不会射箭。”七八十年代,国外大量优秀的电影涌进国内,使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新奇的东西,并萌生了热爱的初衷。从读中专开始,万玛才旦就开始创作小说,并且笔耕不辍,以此开阔视野并积累丰富经验,奠定了拍摄电影的良好基础。大学期问,他研读了大量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籍,系统学习了拍摄电影的方法,进一步产生了拍摄电影的想法。读研究生期间,他读研究生期间他有幸获得基金会的赞助,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专业学习电影剧本创作。期间制作的短片《静静的玛尼石》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组优秀剧情片奖和第一届北京国际Dv论坛优秀剧情奖,万玛才旦及其作品普遍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坚定了拍摄电影的理想和信念。两年进修结束之后,他制作了《草原》,参加第三届国际大学生电影节,获得了中国最佳学生短片奖。毕业之后,根据老师意见将《静静的玛尼石》拍摄成长片,当时虽然面临资金匮乏的困难,但他努力筹集资金,最终使长片成功上映。期间,他帮助松太加和德格才让等人申请基金,获得学习录音和摄影的学习机会,之后他成功组建藏族电影制作团队。第二章解析对万玛才旦电影产生影响的因素。把万玛才旦的电影放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当中来评价其地位。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现实主义理论家和导演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派将现实主义电影推到新的高度。法国影评人巴赞提出了相对完整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使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12年英国的电影杂志《视与听》举办的“让100位导演选择最喜爱的十部电影”之活动中,万玛才旦选择了《游戏规则》、《公民凯恩》、《随风而逝》、《小城之春》等十部影片,其中《游戏规则》和《公民凯恩》两部是拍摄最早的影片,此二者也奠定了纪实美学的基础。巴赞评析说,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大量使用,抛弃了靠蒙太奇演舞台剧的情景,让电影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其中《随风而逝》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万玛才旦在采访中颇有感触地说,他看过很多伊朗的电影,这对他电影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万玛才旦和伊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并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第三章是关于万玛才旦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第一节是他电影中纪实美学的表现,《静静的玛尼石》、《老狗》等电影中采用了长镜头、非专业演员和声音等纪实美学的表现方法。在电影的叙事方面,尽量淡化导演的主观影响,没有情节跌宕起伏,尽量以纪录片的形式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电影没有明确的结局,反映的值是生活中的一种状态,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万玛才旦新近拍摄的电影《五彩神箭》并没有沿用以往的表现手法,其根本原因是该电影是为青海尖扎县宣传当地民俗文化二拍摄的。这种尝试让他认识到非专业演员和专业演员具有很大的差异。专业演员很难在纪实电影中淋漓尽致地表达质朴的感情,非专业演员则很难把握镜头特写中的神情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