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1~2008年重庆34个代表站的逐日降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8年来重庆年和季节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对重庆夏季极端旱涝及高温事件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48年来(1961-2008年,下同)重庆市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有减少趋势,春、秋季与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则有较弱的增加趋势;暴雨以上日数西部偏西、东南大部与东北局部为增加趋势。从不同气候带来看,北亚热带降水量变化与全市基本一致,而中温带与中亚热带的降水量变化位相相对滞后;三个气候带无雨和小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市基本一致,中温带大雨日数有较弱的增加趋势,而中亚热带暴雨以上日数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中温带和北亚热带。48年来重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相对较大,东北部地区的增温趋势最为突出。增温幅度都是春、秋季较大,夏季相对不太明显。三个气候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市基本一致,都为上升趋势;三个气候带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大致相当;中温带与中亚热带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要大于北亚热带;最低气温的增加速率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要明显大于中温带。近48年来重庆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5-1996年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及北半球的趋势在部分时段接近相反,但1996年以后与全球、北半球及中国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都处于偏暖状态。重庆地区的夏季极端旱、涝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总体偏旱,而在80年代前期总体偏涝,80年代中后期开始波动加剧,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相对偏涝,21世纪初以来,重庆地区东部总体偏旱,但近期有偏涝的趋势。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重庆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同时重庆地区夏季出现干旱(洪涝)还与水汽输送强弱、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和北方冷空气活动的影响有关。近48年间重庆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和各级高温日数都有增加的趋势,与重庆地区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差异。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波动相对较小,总体略偏高;20世纪80年代,极端高温大多较常年均值偏低,出现各级高温的日数也相对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极端高温波动较大,明显偏高,40℃以上的高温日数也大大增加。对极端高温年的大气环流场分析表明,除了地形、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的因素外,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异常是造成重庆地区高温酷暑的最重要的环流系统。本文研究表明,重庆地区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全球、北半球和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差异,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