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水市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掌握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借助3S技术,以贵州省赤水市1999、2005、2011和2016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分别提取赤水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信息并进行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探讨引起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对赤水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4期的遥感影像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88%和0.86以上,分类结果较好。基于遥感影像分类结果,对赤水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1999?2016年间,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均逐年递增,其中林地面积占比最大,均达到70%以上,变化总量为190.11km~2,仅次于耕地,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面积分别减少了216.35km~2和0.78km~2,主要转出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赤水市土地利用整体趋于稳定状态。(2)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斑块水平上,1999?2016年间,林地一直是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研究区斑块总数逐年递增,共增加875个,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加剧,其原因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耕地斑块数量大幅度增加;各景观类型的分维数整体变化不大,斑块形状较为简单;林地和建筑用地斑块形状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林地和建筑用地斑块形状朝规则的方向演变,人为干预较为明显;除了未利用地,其他景观类型的分散指数呈下降趋势,空间更加聚集化;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呈上升趋势,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呈下降趋势,反映了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个景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广。景观水平上,分离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林地占地面积进一步扩张,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体景观控制力增强,各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增强。(3)驱动因素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赤水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即生产总值和粮食生产。(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1999?2016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4641.75万元上升到5046.42万元。其中林地和耕地的服务价值对总价值量贡献率达90%以上,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且逐年增长,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了208.94万元。从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上看,17年间,除废气处理和粮食生产的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均呈上升趋势,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这三项服务价值均排在前三。就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而言,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价值构成比基本保持平稳,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类型的价值构成比例合计均大于80%。敏感性分析表明,除了1999年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较敏感之外,其他时期各地类敏感系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