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Arf家族及相关蛋白MoGga1与MoGlo3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55868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谷为生。水稻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千万公顷左右,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然而,在当前的防治水平下,水稻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稻谷的产量,平均每年给我国造成200亿公斤的粮食损失。各类病害中,以稻瘟病的危害最为严重,每年给我国造成粮食减产约30亿公斤。稻瘟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稻区,每年给全世界造成的产量损失可养活6000万人口。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是推广抗病品种和喷施化学农药。然而,由于稻瘟病菌在田间极易发生变异,抗病品种推广几年后就会产生新的致病型,常年喷施单一化学农药则会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稳定、持久地防治稻瘟病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揭示新的致病机制,为选育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开发高效与稳定的杀菌剂提供新的候选靶标。真核细胞中包含许多膜状的细胞器,各个细胞器之间正常的囊泡运输是维持其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上,已有通过抑制囊泡运输大面积防控该类病害的先例。然而目前对稻瘟病的防控并没有相关的措施,本实验室前期的工作中,发现囊泡运输与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主要对调控囊泡运输的小G蛋白MoArf家族及其相关蛋白MoGga1与MoGlo3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本文研究内容第一章在稻瘟病菌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和克隆到6个MoArf与MoArl(MoArf-like)蛋白(MoArf1、MoArf6、MoArl1、MoArl3、MoArl8 与 MoCin4)。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MoArf6、MoArl1与MoCin4调控生长和有性生殖;MoArf6与MoCin4同时也参与产孢过程,MoArl3则调控生长;胞吞特异性染料FM4-64的染色结果表明,MoArf6、MoArl1、MoAr13与MoCin4参与调控胞吞作用;同时,我们推测MoArf1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蛋白,MoAr18则没有明显功能。进一步的研究揭示MoArl1与MoCin4通过调控对寄主的侵入以及在寄主细胞内的扩展而影响致病力。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MoCin4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而MoArl1则以失活态与激活态两种形式循环于细胞质和高尔基体之间,并且这种动态循环过程是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为了解析MoArl1定位于高尔基体的功能,本文研究内容的第二章通过免疫共沉淀以及蛋白质质谱测序鉴定到激活态MoArl1的结合蛋白MoGga1。进一步的酵母双杂交验证结果显示,剩余5个MoArf/MoArl中,激活态的MoArf1也与MoGga1相互作用。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我们获得了 MoGGA1的缺失突变体,发现ΔMogga1与ΔMoarl1类似,胞吞作用延迟,致病力降低,同时,AMogga1产孢量降低以及分生孢子形态异常。进一步的研究揭示高尔基体上的MoArl1和MoArf1通过与MoGga1相互作用共同招募后者至高尔基体行使功能。当MoGga1的第208位异亮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后不再与激活态的MoArl1及MoArf1相互作用,MoGga1的高尔基体定位也随着发生改变,且导致病原菌的致病力降低。前两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小G蛋白MoArf以及接头蛋白MoGga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多个细胞生物学过程,但是对其上游的GEFs以及下游的GAPs等调控因子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研究内容第三章鉴定到与酿酒酵母ArfGAP蛋白ScGlo3p同源的MoGlo3,并且证明MoGlo3能部分回补ScGlo3p的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MoGlo3同样也定位于高尔基体,并且BoCCS功能域决定其定位。对ΔMoglo3突变体的表型分析表明MoGlo3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生长、产孢、非折叠蛋白反应以及清除寄主活性氧等过程。这些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导致ΔMoglo3突变体附着胞膨压下降、致病力降低。最后,我们还发现GAP、BoCCS以及GRM功能域对MoGlo3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MoArf家族及其相关蛋白MoGga1与MoGlo3在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其中,MoArl1、MoCin4、MoGga1和MoGlo3调控稻瘟病菌的囊泡运输以及致病力,推测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具体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至少,本研究以囊泡运输与致病力之间的联系为切入口,为控制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家禽肉是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全球需求量每年呈指数增长。同时,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家禽业在夏季受到强烈的高热影响,而且消极后果越来越严重。热应激(HS)的不良影响包括采食量减少,体重增加和胴体产量降低,肉品质下降,免疫应答降低和肉鸡死亡率增高等。生化和生理指标的改变与高温促进活性氧(ROS)反应的形成有关,过高的ROS可引起氧化损伤,从而导致严重的细胞和组织、器
学位
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TS)是自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重要的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Fusarium)所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A型TS可广泛地污染粮食作物,尤其是大麦、燕麦、小麦、花生、马铃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及其产品。这类毒素可以通过污染饲料,在动物和动物源性食品内残留,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形成严重危害。A型TS可以诱发动物和人产生一系列的毒性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和呕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猪呼吸道疾病,并导致感染猪体免疫抑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CD83作为树突细胞(DCs)的重要表面分子,它不仅仅是DCs成熟的标志,还是DCs发挥其激发免疫应答作用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分子。CD83一方面活化DCs,另一方面为初始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但可溶形式CD83分子(s
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小反刍动物皱胃,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的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可引起严重贫血、腹泻、脱水甚至是宿主的死亡。近期的研究表明寄生性胃肠道线虫可通过产生排泄分泌物(ESP)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与宿主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分子相互作用,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保证其存活。T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参与宿主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因此针对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一些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
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小反刍动物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性蠕虫病,主要造成小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降低。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捻转血矛线虫是吸血寄生虫,能够刺破宿主的皱胃粘膜吸食宿主血液,造成宿主贫血和总血浆蛋白的损失。寄生性线虫对其宿主免疫反应的调节和抑制被广泛的报道,虫体所释放的排泄分泌蛋白被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本文观察和研究了 6种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社会阶层逐步固化,其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是代际职业流动性低。一方面,较低的代际职业流动性可能会引发“读书无用”论,社会底层可能放弃努力,使得向上流动的通道进一步变窄,形成贫富“马太效应”,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较低的代际职业流动性有失社会公平,使得“人情”凌驾于人力资本之上,资源配置效率受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虫,在弓形虫的生活史中,速殖子可引起中间宿主的急性感染,在这一感染性阶段,无性生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若没有宿主免疫应答对虫体繁殖的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可以进行不断的繁殖。原癌基因是一些可以影响细胞生长和繁殖的正常细胞基因,一旦他们的表达发生改变,则会促进癌症的发生。那么弓形虫速殖子的不断繁殖与癌细胞的不可控生长
滑刃科线虫Aphelenchoididae Skarbilovich,1947是一类具有高度生态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类群,其中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贝西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可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对滑刃线虫科其他成员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不同生境中分离出的滑刃线虫科3属10个种群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并结合头区形态
花青素是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属于苯丙烷代谢分支上的一种重要的终端产物。它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是形成花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花青素不仅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其抗氧化活性及在动物细胞中调节信号通路的能力,花青素在对抗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方面也具有一定功效。花青素的积累是编码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协同表达的结果,通过研究不同植物种类表明,这种协同表达是通过R2R3-MYB转
蛾类昆虫的性信息素通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种特异性,除人工仿生合成的性信息素被开发应用于害虫防治外,性信息素感受相关的蛋白(基因)有望作为靶标被用于新型害虫行为调控技术的开发。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是存在于触角嗅觉感器中的一类小分子水溶性蛋白,组织表达谱及体外研究推测,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脂溶性的性信息素分子穿过感器腔中的水溶性淋巴液到达感受神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