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英语为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英语交际中的交流特征,侧重分析双方的适应行为。通过对两组参与者(一组由一位英语为母语者与一位中国学生组成,另一组由此中国学生与另一位英语为母语者组成)的交流活动的观察记录,研究分析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表现出的交流特征,以及是否做出了适应行为,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适应行为,这些适应行为是出于参与者自身意图还是无意识行为。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察、访谈、录音录像和转写分析。整个实验分为三部分,个人描述、自由对话和后续访谈。首先,第一组的两位参与者,一位英语为母语者和一位中国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交谈,历时15分钟;接着,两位参与者分别进行一分钟的个人描述,介绍一位好友或家庭成员;在最后一部分中,实验主持者分别对两位参与者进行访谈,要求参与者针对自身在交际中的表现及做出的调整进行评价以及对其同伴的表现和感知到的调整做出评价。三天后,要求此中国学生与另一位英语为母语者进行同一实验,其中个人描述和自由交谈的顺序被调整,个人描述先于自由交谈,以作对比研究分析。实验主持者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内容用于对一些重要变量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分析。基于对所得数据材料的分析,获得以下发现。参与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呈现出很多交流特征;在交流中都因对方对自身语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词语使用方面双方呈现出偏好选用常用高频词语,选用对方使用过的词语;中国学生参与者在引发话题,继续话题方面做出的调整较多,而英语为母语者在对每个话题的处理方面做出的调整较多;同时双方都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做出了调整以便对方接受理解。此外参与者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并未被对方感知,例如在感叹词语模仿,语音模仿方面等。最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英语为母语者和中国人的英语交际中,双方呈现出很多交流特征,在言语和非言语方面做出了调整,一些调整为参与者主观上积极做出,并被对方感知,一些调整是参与者在无意识情况下所做出的,并非出于自身意图。尽管这些调整存在着主观意愿和实际表现上的差异,但是实际表现出的调整对交谈的进行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