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田野调查,对汉语邵阳方言的声调现象做一个系统地语音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借助非线性音系学理论对相关声调现象做出音系学解释。邵阳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是老湘语的典型代表之一。到目前为止,对于该方言声调系统的描写大部分都基于传统的口耳之学的调查研究,尚未有通过实验的手段对其进行描写,并做出音系学上的分析和解释。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语音学手段,确立邵阳方言声调系统的声学特征,并对相关的声调现象进行音系学分析和解释。调查字表包括单字表,变调字表,轻声字表等。单字表包括150个单字,按照邵阳方言韵母排序,涵盖了该方言的主要韵母;变调字表一共700个双音节词语,包括36种声调组合类型,每种类型按照词类结构分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等;轻声字表包括200个双音节词组,主要按照轻声音节的前字调的不同来制定,其中包含了12个邵阳话中常用后缀构成的轻声音节;同时,轻声字表还有一份由20个词语构成的对照表,两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但一组为轻声,一组为非轻声。首先,实验选取了6位讲邵阳话的发音合作人(3男3女)。他们分别被要求读一份调查字表。他们的发音都被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以备进行后续分析。字表的相关字词大部分来自于褚泽祥的《邵阳方言研究》一书,主要是该方言的日常用语,小部分为作者根据普通话的说法编制。收集到的数据通过Praat进行分析和作图,得到单字调的声调格局图,词组的基频,时长,音高和能量等一系列信息。词组的基频,时长等数据被输入到SPSS中进一步处理。关于邵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本研究可归纳出如下结果:(1)邵阳方言包括6个底层单字调:阴平[55],阳平[12],上声[42],阴去[35],阳去[24],入声[22]。(2)邵阳方言中,首音节阻塞音的清浊对调域调值的影响十分有规律,表现为清音对应高调域或阴调,浊音对应低调域或阳调。(3)非轻声字的二字组组合声学数据显示邵阳方言中不存在系统的、有规律的变调,证实了前人的研究中记录的个别变调现象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4)邵阳方言轻声的基本声学特征:从调形上看是一个中平调;从调域上看,轻声与前字调域保持一致,由前字扩展而来。(5)邵阳方言轻声的表层调值,当前字为阴调时音高实现为33,当前字为阳调时音高实现为22。(6)本研究对邵阳方言轻声的声学分析包括基频、音长、音强和共振峰。实验结果表明邵阳方言的轻声是一条缓降的平线;从时长上看,轻声的时长是完整调时长的50-60%;轻声的音强与完整调的音强相比,有变弱的趋势;轻声的共振峰和完整调的共振峰无明显差别。这表明,邵阳方言轻声音节区分于其他音节最为明显的特质是时长,时长短是轻声的主要声学特征;轻声的音强和共振峰与完整调之间无明显差别说明元音音质的变化不是邵阳方言轻声的声学区别性特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假设,邵阳方言的载调单位是韵素(mora),邵阳方言轻声底层不赋值,其表层调值可由音系规则推导出来。对汉语方言轻声现象的研究显示,轻声的表层调值获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前字调部分或全部扩散;二是通过缺省赋值获得。邵阳方言轻声表层调值的获得两种机制兼有,轻声的默认调是一个中平调,但前后字的调域对中平调的调值有影响,前字为阴调(高调域),中平调实现为33,前字为阳调(低调域),中平调实现为22。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邵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变调及轻声做出了系统地语音描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方言提供了基础,也为该方言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音描写材料。其次,进一步证实了汉语方言中阴阳分化的规律,从音系学上分析了首音节阻塞音的清浊对调域调值的影响,证实了喉部特征结构的假设对于这种声调分化现象具有较好的解释力。通过对轻声现象的音系分析,结果表明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可以对邵阳方言做出简单、合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