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艾灸实验性脾虚大鼠足三里等穴位,观察艾灸对脾虚证大鼠脾虚症状、血清D-木糖含量、碳末小肠推进率及两种脑肠肽——生长素(Ghrelin)和神经肽Y(NPY)的影响,探讨了艾灸足三里等穴位改善脾虚证的作用机制。对比艾灸与四君子汤对脾虚证的作用,为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脾虚组(B组)艾灸组(C组)和四君子汤组(D组)。采用大黄苦寒泻下法造脾虚模型。A组蒸馏水灌胃,1ml/100g/只,每天两次,连续14天。B、C、D三组以200%的大黄水浸剂浓缩液4℃灌胃,1ml/100g/只,每天两次,连续14天。同时,从实验第一天开始,A、B两组不艾灸,捆绑30分钟;C组隔日交替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左或右侧)及脾俞(同上侧)、胃俞(同上侧)两组穴位30分钟,D组不艾灸,捆绑30分钟,并予以四君子汤1.2ml/只/天灌胃,连续处理14天。按脾虚动物模型标准观察大鼠的脾虚症状,计算脾虚积分值,采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血清D-木糖的含量,截取小肠并根据公式计算碳末小肠推进率,Elisa法分别检测下丘脑及小肠中生长素(Ghrelin)和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1.各组实验前体重、食量、悬空拉尾抵抗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14天各组体重值均明显提高,四组自身前后比较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中B组体重增长率为2.76%,明显低于其他各组(10.54%、8.09%、9.72%),B组数值明显比A组降低(P<0.01);B组与C、D组比较有明显减轻(P<0.01);食量变化方面,B组食量明显降低,A、C、D组食量均有增多,各组增长率分别为22.64%、-28.51%、12.73%、16.92%,其中只有B组自身造模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食量较A组明显下降(P<0.01),B组食量明显低于C、D组(P<0.01)。在拉尾抵抗持续时间变化方面,A组自身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自身造模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自身造模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B组的持续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C、D组拉尾时间变化与B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脾虚症状总积分中,B组自身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自身前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脾虚症状总积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根据脾虚模型症状积分表,结合表2与表3的结果,脾虚组大鼠处于中度脾虚程度,其他组均处于正常范围,另结合表1、2、3的结果,说明脾虚造模成功;第14天B组与A组比较脾虚积分明显升高(P<0.01),C、D组与B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第14天上述各个指标C、D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效果相当。2.B组血清D-木糖含量低于其他各组,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B组与C、D组相比含量显著下降(P<0.01),其他组间无差异说明脾虚证模型中胃肠吸收功能明显减退,C、D组D-木糖含量与B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效果相当。3.B组小肠推进率低于其他各组, A组与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组推进率显著高于B组(P<0.05),说明脾虚证模型中胃肠动力有明显下降,且C、D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效果相当。4.各组喂养14天后,B组下丘脑及小肠中的Ghrelin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合上述脾虚积分值,说明B组在脾虚证时有Ghrelin含量的降低;且B组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C、D组与B组比较Ghrelin含量有明显升高(P<0.01),在小肠中的含量亦有显著升高(P<0.05),且经过艾灸及四君子汤治疗后,Ghrelin含量明显增加,C、D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效果相当。5.各组喂养14天后,B组下丘脑及小肠中的NPY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合上述脾虚积分值情况,说明B组在脾虚证时有NPY含量的降低;且B组与A组比较,两个部位的NPY含量明显下降(P<0.01);C、D组与B组比较NPY含量有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艾灸及四君子汤治疗后,NPY含量明显增加,C、D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效果相当。结论:1、通过苦寒泻下法造成实验性脾虚大鼠模型成功后,可见体重减轻、摄食减少、大便溏泄、皮毛枯槁、精神状态减退等症状。2、艾灸对脾虚证所致的体重减轻、摄食减少以及精神状态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3、艾灸可提高脾虚SD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说明艾灸能增强胃肠的吸收功能;艾灸提高了大鼠小肠的碳末推进率,促进了胃肠道的运动,从而总体改善了脾虚证大鼠的消化吸收功能。4、艾灸可使下丘脑及小肠中Ghrelin及NPY含量增加,继而促进摄食、消化及胃肠运动功能,说明艾灸能够通过使Ghrenlin及NPY的升高而改善消化道功能;也说明艾灸可能通过调整脑肠轴中肽类物质,从而达到恢复胃肠道功能的效果。5、艾灸能改善脾虚证导致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且其作用相当于四君子汤。本实验研究证实了艾灸温补脾胃效应与脑肠肽调节相关,为揭示艾灸对脾虚证的调整机制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