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底隧道风化槽段围岩稳定性评价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隧道解决了海峡两岸或海湾多地之间的交通问题,不占用土地,在通车的同时还不会妨碍到船舶的航运,也不会影响生态环境,拥有很多难以替代的优点。风化槽形成在海底或水下时对隧道施工及围岩稳定性影响巨大,是不良地质现象之一,本文在充分查阅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以厦门某海底隧道为实际工程背景,主要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阐述了风化槽这一海底隧道的特殊现象及其如何影响海底隧道的施工安全。通过分析风化槽围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的耐磨性试验,点荷载实验,直剪试验等,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立了影响风化槽段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围岩稳定性评价体系,并评价了6个隧道段围岩稳定性,得出了隧道穿越f9风化槽段时围岩变形最大,风化槽在隧道上方距离越远围岩变形越小,隧道上方没有强风化层时围岩最稳定的结论,可为后续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海底隧道围岩体的四种工况进行应力-渗流耦合模型分析,发现风化槽对于围岩形变量和围岩渗流场具有较大影响。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上方地层发生沉降,隧道底部发生隆起,且风化槽的存在会加大围岩变形量。即贯穿风化槽时围岩变形最大,其次是下穿风化槽,未穿过风化槽变形时最小。在隧道下穿风化槽时围岩位移变化与隧道距风化槽底部位置有关,即两者距离较远时风化槽对围岩位移影响较小。在穿过风化槽的情形下,围岩位移变化相对较大,且在底层界面处孔隙水压力最大。而在有风化槽的类型对比中,穿强风化槽其围岩位移变化量,最大、最小主应力值以及渗流场变化都比下穿风化槽大,在下穿风化槽的类型中,离风化槽越远围岩变形越小,渗流影响越小。通过数值模拟获得风化槽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对围岩应力应变场、位移场的影响规律后,结合风化槽分布特征以及所做实验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有关风化槽段围岩稳定性评价体系结果对比,验证了此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对隧道修建具有一定参考辅助价值。
其他文献
伟大的梦想就是伟大的理想,而理想只有建立在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以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来规范,才不至于流于空想和错误。$$  对于梦想,人类向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将梦想视
报纸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基础平台。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现状,从凝练科学问题、强化人才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脂蛋白(a)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470例冠心病患者,详细询问性别、年龄、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要的必然选择。2017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
线描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是画家表达物象与抒发创作情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线描人物画由萌芽逐渐成熟。众多擅长线描的中国画画家在继承传统之时,又在不断的追求着新的突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线描艺术创作的风格与资源不断拓展,从唐宋人物画到宗教绘画,从卷轴画到壁画,以及唐卡都成为了画家继承传统的风格技法的来源,基于满足藏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将与日俱增,贫困、失业率高、难就业等问题接踵而来,直接导致了农村弱势群体数量增多。由此,农村劳动力为了未来的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现代社会派生的“富贵病”正悄无声息地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导致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需求愈发高涨。但由于医疗资源的紧缺和不平衡分布、生活节奏加快、体检价格不菲等原因,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难以完全满足人们对于慢性病的检测和预防的需求。“三高”是慢性病代表之一,我国“三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解决三高问题的关键是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
以四环素(TC)为模板,Fe3O4为载体,制备得到四环素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TC@Fe3O4@SiO2@MIP);TC碱性降解产物作为荧光标记物(Flu-TC),与TC竞争TC@Fe3O4@SiO2@MIP上的结合位点,磁性分子
研究目的:研究藤黄酸(Gambogic acid,GA)的衍生物5(Compound 5 obtained from gambogic acid derivative,C5)的体外诱导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
<正> 译法讲解[概说]本文是1987年8月31日美国《时代》周刊(Time)的一篇美国社会生活特写,描写贫民窟的生活情况。新闻报刊文章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用词新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