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祝氏作为民国时期伤寒大家,其主张中医改革,发皇古意,融汇新知,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互补之间不足之处,为当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祝氏言:“无原理原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认为中医学之原理,为现代科学所不能解释,而并非无科学可言,需通过反复进行演练与实践,方可找出规律,重视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追求真理唯一。祝氏学术理论深受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的影响,并在临床上大量沿用经方,拓展经方之运用,然通过收集祝氏近3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对祝氏《伤寒论》学术理论与临证经验的专门研究尚少,所以计划本课题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本课题以祝氏所著《伤寒质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伤寒论》原文进行解释及全面整理研究,总结出祝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临证上以祝氏学术理论为作为基础,挖掘其临证经验与辨证思想,从而使到临床经方运用有更好的实践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与现代文献的收集与查阅,进行与祝氏相关文献内容的整理与研究,系统总结祝氏所著《伤寒质难》、《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的内容并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进行对比,整理总结出祝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阐述祝氏伤寒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及特点。结果第一章为祝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分成正气观、重阳思想、伤寒有机无机之邪、六经实质四大部分。正气观方面,主要以祝氏在《伤寒论》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知识,对其所提出的体气与抗力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探讨祝氏的正气观。研究发现,祝氏认为中医之正气则为西医所论之自然疗能,以匡扶人体自然疗能而控制疾病为其核心细想,提出诊治首在治“人”而非治“病”的观点。并且以祝氏正气观的角度出发,了解祝氏所论正气与阳气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以阳固正,重视阳气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既病重阳,未病中阴”等革新理论,以阳为主导推动正气之回复,提出固护正气必先重阳的临证思维。其次为对祝氏以中西医结合之角度所提出的伤寒有机无机之邪进行分析与整理,探讨致病的主因与诱因之间的关系。最后为六经实质的研究,就祝氏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以抗力之角度开创六经五段论,以此对六经病的病因病机、发展病程、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等做逐一的分析,发现及了解祝氏所创六经五段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为祝氏对六经病辨证论治的研究,根据祝氏所著《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分析祝氏以抗力的角度对于六经病中各个条文与方意的解释,并针对其以中西医结合之角度对六经病辨证论治所提出的新论做出总结与整理。第三章为祝氏对于张仲景经方方药研究与拓展应用,首先为祝氏对于“中药性味”的新解,研究发现祝氏所论“中药性味”主要以正气观进行阐述,提出中药四性作用于人体全部,五味作用于人体局部的观点,并以此对中药性味的升降出入做出对比和分析,体现出祝氏治病重视正气的核心思想。其次以根据祝氏所收录病例,对其在《伤寒论》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与配伍进行分析与探讨,将附子配伍方法分为“附子与灵磁石的配伍”、“附子与酸枣仁的配伍”、“附子与石膏的配伍”、“附子与化痰祛湿药的配伍”以作进一步研究与总结,发现祝氏在《伤寒论》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了附子的应用方法,开创温潜法等,了解其以重阳思想对仲景经方与方药运用的临证思路。再次对祝氏反对寒凉药的应用做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了解祝氏用温而少用寒凉,以体气与抵抗反应作为用温或用寒选药标准的观点。最后为祝氏医案经验举隅,主要介绍祝氏运用附子,重阳思想的临证经验,以病名的方式分为感冒、咳嗽、咯血、肠伤寒、滞下、痹症、不寐等,并对其选方和配伍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祝氏的辨证论治思想。结论一、祝氏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从正气观的角度对六经辨证进行分析,以匡扶正气而控制疾病为其中心学术思想。二、在重视正气的基础上,提出以阳固正,阳为主导的临证思维。三、从有机无机对“伤寒邪气观”进行了区分。四、祝氏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开创六经五段论,以抗力与体气作为辨证基础,为祝氏对于伤寒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成果。五、善用附子,提出以“温”作为扶正的临证思想,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开拓与发展了附子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