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颢和程颐的理学构建是以其全新易学观为基础的,是借助开显易学中的宇宙图景、性命之理、修养工夫和境界哲学的新内涵,并涵摄吸收《四书》等典籍中的思想资源来实现的。程颢从天地的生化日新入手,对"生生之谓易"加以诠释,建构起生生日新的世界,认为天理是天地生化日新的本体依据。天理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个体的性命之理。个体可以在生活中"即事尽天理",成就与物同体的大写的我。程颐从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视角入手,建构起万象共生、物我一理的有机整体世界。程颐把变易看成天地万物存在的总原则,认为变易的所以然是天理,提出了随时取义以从道的理念。在程颐看来,个体顺应天理的要求,就是在参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达到与理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二程易学研究的结束之日,即是其理学体系构建的完成之时。而程颢、程颐思想的异同、互补,则造就了二人不同的人格气象。论文试图厘清程颢和程颐的思想异同,阐明他们的易学分别在其理学体系构建中所起的统摄作用和基础作用。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引言。这一部分首先对程颢和程颐思想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梳理,进而阐述了探讨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构建的意义和研究思路,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现当代学者已经从理学、易学、礼学等多个视角,对二程的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在程颢易学及其与程颐易学的异同、程颢易学与其理学体系构建的关系、程颐易学与理学体系构建的关系等方面,学界的研究尚嫌不足,也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因此,论文拟从宇宙图景、性理之学、工夫进路以及境界追求四个方面,阐发程颢和程颐的易学对于其各自理学理学构建的作用,厘清他们思想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说明二程人格气象的异同正是由其思想的异同所决定的。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传世的程颢和程颐的文献资料加以梳理,并将其作为研究文本。其次,基于易学天人之学的特点,阐明程颢和程颐通过阐扬《易》中已有的本体思想、性命之理、修养工夫和境界哲学等内容,加上涵摄融会此前的典籍和前人研究成果,实现自身理学体系建构的过程。再次,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置身于二程理学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来还原他们构建理学体系的原貌,并阐明研究程颢和程颐理学体系的构建,既有利于促进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又有助于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第一章,易学语境下二程全新总体宇宙图景的开显。这一章试图还原二程以其易学来建立宇宙图景的过程,并阐明他们对天理诠释的异同之处。本章首先阐述了程颢和程颐之前儒家宇宙本然研究范式的转换。《易》描绘了生化日新、异彩纷呈的天人万象之道,汉唐经学将其理解为天人同构、一体贯通的生活世界。但是,儒家并未建构起自身的本体论。程颢和程颐对汉唐经学注重经义训诂的解经模式提出了批评,并对玄学本体论加以转化,将天理确定为万物背后的形而上根基和价值依据。尽管二人都以天理为终极的根基根据,可是他们对天理的理解却同中有异。程颢从生生之理中体贴出了天理,并将仁与天理通而为一,描绘了一幅生化日新、天人本一的全新总体宇宙图景。在这一宇宙图景中,天地创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主客之分被超越,天地人物之间呈现一体互通、内在互连的态势。程颐从天道生化日新的原因入手,强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天理是万物背后的本体依据,进而勾勒出万象共生、物我一理的有机整体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主客之分被凸显,天地人物之间呈现异彩纷呈、天人合一的情形。第二章,性理的易学新内涵与理学心性论的确立。本章阐述了程颢和程颐对《易》中的性命之理的阐扬,并说明他们正是以性理的易学新内涵为基础来建构其理学心性论的。周敦颐将研究《易》的重点由阴阳之理转换为性命之理,程颢和程颐光大了《易》中的性命之理,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理学的心性论。他们借鉴了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分的解释范式,将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程颢认为,人人皆有完善自足的、绝对善的本然之性;这一本性来源于天理。在程颢看来,天地间并不存在纯粹的本然之性,只有具体的人物之性。而具体的人物之性,又是天理与气结合后的产物。程颢用《易》中的"各正性命"来说明天理的实现过程,认为天理流注到个体身上就体现为不同的性命。具体的人物之性已经是"生之谓性",不再是本然之性。由于本然之性和"生之谓性"都是性,故他不对性、心、情做严格区分。与程颢不同,程颐认为,只有本然之性才是性,"生之谓性"是气禀的产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程颐强调心分体用,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程颐认为,性为未发,是至善的;情为已发,有善有恶。程颐还使用体用范畴对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三章,易学工夫论新内涵的凸显与理学工夫论的构建。本章重建了程颢和程颐对《易》中的修养工夫的阐扬,并以此为框架建构自身理学工夫论的过程。在易学的宏大视域中,程颢和程颐汇通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典籍中的工夫思想,提出了自身的理学工夫论。程颢吸收了周敦颐观万物生意的修养方法,提出了以识仁和定性为特色的理学工夫论。程颢重视向内的直觉体验,把格物穷理看成是识仁的同义词,又把养气看作定性的手段,还将循理无违当作工夫进路的高级阶段。程颐把周敦颐的"主静"改为"主敬",还借鉴了王弼的"性其情",建构了以持敬和穷理为特色的修养工夫。程颐立足于主客二分,认为格物穷理离不开诚敬,主张通过涵养正气来处理性情关系,要求个体循理而为。第四章,易学理学二而一视域下的理想人格与理想人生。这一章再现了程颢和程颐对《易》中的性命之理的发扬,并说明他们在易学理学二而一的视域下建构了自己的境界哲学。《乾卦·文言传》中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已有明确的境界意味。他们对《易》中的境界论予以发扬,并通过对前人境界哲学的涵摄吸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境界哲学。程颢把仁者与圣人贯通起来,构建起来万物一体、天人本一的圣人境界。在生活中,程颢待人宽和,给人以"如坐春风"之感。这正是程颢所追求的圣人境界的现实化。程颐对仁者和圣人做了区分,树立起天人合一的境界哲学。在待人接物时,程颐给人庄重严肃的印象,展现出了注重道德践履的贤者气象。尽管伊川所展现出来的是贤者气象,可是,他所孜孜以求的仍然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第五章,二程的历史地位、后世影响及现代价值。本章总结了程颢和程颐的易学解释范式、理学建构模式及其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后世影响和现代价值。在后世,程颢和程颐的易学解释范式、易学思想和理学思想都发挥了重大影响;因而,他们也得以从祀孔庙。他们建构理学体系的行为,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文化自觉,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代,他们的思想仍然可以为民族文化复兴,为建立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的社会发挥正面作用。
其他文献
针对系统具有的模糊特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特性,利用模糊集理论和S-粗集理论,提出双向S-粗模糊集和λ-ρ双向S-粗模糊集的概念及其F-结构,给出了双向S-粗模糊集和λ-ρ双向S-粗模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懋澄的个案研究。通过文本、历史、社会、心态的探讨,对宋懋澄的心理趋势,如科第、子嗣、豪侠、嗜酒、喜言兵事及逃禅问仙等问题作了深刻的辨析。认为宋懋澄
对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结合撤市改区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生态规划的角度出发 ,对广州市域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多因子评价 ,得出土地的生态适宜度和生态敏感度
PBL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
期刊
设C。为有限集Xn={1,2,…,n}上的对称逆半群,令ξ∈Cn 且}为ξ元,C(ξ)为Clifford半群.文章通过Clifford半群以及半群自同构的定义得到此种情况下ξ的中心化子C(ξ)={α∈C。|αξ=ξα}
<正>经历了200多年的城市化后,全球城市发展开始积极转型。如何更加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城市,促进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交通更加和谐、更加平衡、
斯凯孚推出的全新麦弗逊悬架轴承单元,能够延长单元使用寿命,进而延长悬架系统的总体使用寿命。斯凯孚运用六西格玛方法重新设计了麦弗逊悬架轴承单元,使其能够适应更严峻的驾驶
原位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针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文章综述了曝气、深层复氧、水力冲刷以及主动和被动原位覆盖技术对沉积物磷释放控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覆盖技
企业经营分析的基本内容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结构,企业经营分析要从经营现代化和合理化角度展开深度整合,尤其是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数据和信息规划,从而建立动态化的分
期刊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中心, 以提出问题、 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