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有可转债具有强大的资本救助功效,能为增强银行损失吸收能力、减少政府救助压力、解决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品,或有可转债未来要在市场得到有效推广,合理的条款设计以及准确的定价至关重要。目前理论界虽已获得一些成果,但合约条款仍缺乏实质性创新,对基本条款要素的水平设置亦考虑不足;同时,现有定价方法往往存在多重均衡问题,并忽视了该衍生品价值的路径依赖特征。因此,以提高或有可转债的融资效率以及市场认可度,从而保证其顺利推出与平稳运作为目的,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或有可转债的条款设计与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研究成果简述如下:(1)提出了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下的或有可转债定价改进方法,解决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多重均衡等问题。针对现有或有可转债定价方法存在的多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包括重设债转股触发器、调整转换时点、刻画债券生存概率等。在此基础上,以普通或有可转债(CoCos)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路径依赖原理,首先利用二叉树模型刻画了离散时间下的债券生存概率,继而进行估值;再结合条件概率公式,扩展构建了一个连续时间下的CoCos定价模型。另外,以瑞信集团发行的或有可转债BCN为例,给出了详细的定价步骤,并通过敏感度分析,考察了发行银行资产价值及资产波动率对或有可转债价值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对银行提高债券定价精度、选择合约发行时间具有指导意义。(2)设计了一种含股权回购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CCs),并构建了考虑路径依赖特征的相关理论定价模型。在CoCos基础上,增设了股权回购条款,形成SCCs。首先通过对运作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证明了SCCs较CoCos存在的主要优势,并发现SCCs可分解成一系列息票、一个零息无风险债券和一个看跌期权空头的组合。然后应用Jarrow-Turnbull模型原理刻画债券生存概率的路径依赖特征,且结合常见期权估值法,确定了零息SCCs期初价值公式;再考虑利息支付问题,构建了一个更为实际可用的SCCs理论定价模型。最后以BCN为蓝本,加入股权回购条款,进行了合约定价及敏感度分析。该研究成果对兼顾发行方与投资者利益、避免估值的多重均衡与路径依赖问题,从而提高或有可转债的融资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设计了一种含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的或有可转债(SPCCs),并构建了考虑路径依赖特征的相关理论定价模型。在CoCos基础上,增设了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形成SPCCs。首先对运作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SPCCs较CoCos和SCCs存在的主要优势,即它不仅蕴含了对发行银行的“奖惩机制”,而且能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止损机制,故更有利于提高或有可转债的市场认可度,并保证债券融资效率;另一方面,发现SPCCs可分解成CoCos多头、下降-敲入看跌障碍期权多头以及上升-敲入看涨障碍期权空头的组合。然后应用Jarrow-Turnbull模型原理刻画债券生存概率的路径依赖特征,且结合障碍期权估值法,分别推导了SPCCs蕴含的各部分价值公式,并通过整合构建了一个具体的SPCCs期初定价模型。最后以BCN为蓝本,加入股权回售与赎回条款,进行了合约定价及敏感度分析。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激励和约束发行银行转股后的经营行为,还为投资者提供止损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其持债风险,故对于更好兼顾发行方与投资者利益,从而进一步提高或有可转债市场认可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4)构建了一个考虑或有可转债触发点差异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模型。或有可转债的危机救助功效主要通过及时、有效改善发行银行资本结构而实现。故本文拟定CoCo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或有可转债关键定价参数(亦为合约基本条款要素)对发行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以触发点为例给出了一套完备的分析思路。首先以反映资本状况的几个关键指标(包括间接破产成本、直接破产成本、期末应偿债务额)划分CoCos触发点水平层,按债权人预测风险、股东进行投融资决策的逻辑顺序,构建了含不同触发点CoCos的银行最优资本结构模型,内生地获得了用CoCos替代直接债务融资时的最优投资风险、最优债务融资额、股权价值和银行价值。模型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无论从银行、股东还是投资者价值最大化角度出发,触发点的理想设置区间均为直接破产成本和期末债务额之间;此时,与直接债务相比,发行CoCos进行债务融资会使银行最优投资风险更高,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亦更多。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或有可转债条款设计与定价的合理性,更为或有可转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微观解释途径。本文实践价值主要有:第一,通过两种附加条款的增设,体现了或有可转债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与约束,有助于使该产品的发行和使用形成激励相容局面;第二,合理的定价模型构建,有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对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要求,有助于发行方利用该债券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进而有利于减少银行极端金融风险的外部负效应;第三,为进一步设计更高效的或有资本类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研究有望设计出兼具源头风险控制、事中风险分担与事后风险协调特征的相关产品,有利于促成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防御与控制极端金融风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