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和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发展成功的根基所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有力支持是“三农”问题有效改善和解决的强大助推器。银行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最主要的机构力量。而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重心日益倾向城市和大型涉农项目,涉农基层网点呈现萎缩,而农村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的其金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深层次,复合式等发展特点。在这种金融形势之下,因农村信用社的基础客户和根基都在农村,农村信用社就逐渐成为农民首选的投资渠道,成为农村实物财富到货币存储的转换工具。作为创新和繁荣农村金融体系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革新更是受到了党中央乃至全国人民的关心和重视。2004年,河北省高举贯彻国务院的总体改革旗帜和要求,并在当年成为了积极落实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第二批试点单位。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自改革发展的大幕拉开以来,全省农信社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经营效益继续好转,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而随着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我们自然想了解经营效率是否得到提升。如果经营效率不高,即便资产负债规模增长,那么也只是数量的扩张,并不能说明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有提高。无疑,研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如何及有哪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效率水平,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改革效率对于更好指导农信社服务“三农”,平衡和协调全省区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丰富完善金融服务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取河北省11地市农村信用社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超效率DEA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河北划分的11个地市的农信社进行全面动态和静态分析。为更深入的探究影响农信社经营效率的因素加入了TOBIT回归分析表明信贷规模、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金融创新水平等反映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内部因素以及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生产总值占比等表示的环境变量,对经营效率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