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世界臭名昭著的毒品集散地——金三角地区毗邻,同时,云南又是中国最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特别是处于边境地区的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性、民俗文化等方面都与东南亚地区的人民极为相似,这就为毒品在该地区的泛滥提供了天然条件。云南,特别是与“金三角”毗邻的云南边境地区成为中国毒品渗透最严重、吸毒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
为了防止毒品蔓延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对云南边境地区吸毒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分析,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还能揭示云南边境地区毒品泛滥成因的特殊性。同时,本文调研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和分析资料还能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防毒、禁毒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杜绝毒品的危害,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几个方面:在系统分析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和评价有关毒品问题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德宏州的强制戒毒所的在戒人员进行了内容丰富、特征明显的“吸毒人员问卷调查”,并根据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其次,对德宏州吸毒具有典型特征的三个村落进行了社区问卷调查,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毒品危害的区域、家庭、社区与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再次,对戒毒管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戒毒效率和戒毒模式,等等。在以上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云南省边境地区吸毒问题的一些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针对云南实际,提出了防毒、戒毒的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本文主要创见的工作表现为:
第一,调查问卷的对象多、涉及内容全面、具有民族特色。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吸毒人员达1652人,涉及性别、年龄、民族、党派、宗教、文化程度、吸食毒品种类、首次吸毒年龄、毒品来源、社会反映、戒毒次数等40余项,这在全国同类调查中居于首位。此外,本次调查分析主要以“金三角”毗邻的云南省德宏州少数民族地区为对象,该地区多民族杂居、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对吸毒的传播形成了特定环境。以上调研不仅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准确的原始数据,并且为本研究未来的跟踪调研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评述了西方有关毒品研究的理论,如社会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再社会化理论;行为心理学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心理学、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埃罩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马克思的“鸦片论”、供求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云南吸毒现象,为分析云南省的毒品问题构筑了一个理论框架,弥补了这一问题以往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第三,在分析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社会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概括和分析一些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领域研究中单一方法导致的结论偏颇,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第四,在实证研究上,本文尝试将吸毒行为中涉及数量关系的变量之间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使变量之间的关系趋近明朗化,所得出的结论具有统计意义,并提出具有科学价值的政策建议。
第五,在研究的视角上,本文尝试从多维的视野来分析吸毒贩毒行为,使对云南省的吸毒贩毒行为的评析更为深入、全面。本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从性别、民族、城乡等多种角度考察了吸毒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吸毒行为的因素,尤其是着重分析了首次吸毒行为以及影响首次吸毒的因素。
第六,在考察对象上,本文首先对吸毒者个体作了深入、全面地分析,接着又对吸毒者群体作了系统分析,并得出村落吸毒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填补了对民族地区群体吸毒研究的空白。
第七,在对戒毒所的调查上,本文对云南省56个戒毒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包括资产人员状况、政府政策支持、戒毒成效以及影响成效的因素、面临的最大困难等方面。通过调查分析了云南省戒毒所的现状,为完善戒毒所管理提出对策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戒毒所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