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纪行》于十六世纪早期成书于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原书以波斯语写作而成。曾经被进献给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塞利姆一世与其子苏莱曼一世。据这部书的作者声称,他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曾经来到了当时的明朝。书中描写了明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因书中所写的大量内容不符合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因而被认为作者很可能并没有来到过中国,所谓“中国”的情况都是其道听途说而来。从而被认定史料价值不高,没有受到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纪行》于十六世纪早期成书于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原书以波斯语写作而成。曾经被进献给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塞利姆一世与其子苏莱曼一世。据这部书的作者声称,他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曾经来到了当时的明朝。书中描写了明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因书中所写的大量内容不符合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因而被认为作者很可能并没有来到过中国,所谓“中国”的情况都是其道听途说而来。从而被认定史料价值不高,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然而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为了要反映明朝真实情况的游记类著作。其本质上是针对十六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现实所量身打造的一部政论性质的作品。书中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困境,以“中国”作为参照对象,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国纪行》这部著作,可以被视为一部“谏言书”作品。其描述的所谓“中国”的情况,是为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现实进行对比,从而指出问题的所在。并用“中国”作为例子,对统治者进行规劝。希望统治者能效仿他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中国,从而解决奥斯曼帝国所面临的问题。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就是“法律”,其意义不单单指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更代表着一种制度或者是自古以来的习惯。作者笔下的“中国”是一个人人遵守“法律”的井然有序的国度。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这部书籍被翻译为了奥斯曼土耳其语,更是以《中国法典》为名,作为法律书籍的一种而被奥斯曼帝国官方收藏。在同一时期,十六世纪亚欧大陆普遍存在跨宗教和跨地区的末日思潮与弥赛亚期待。在此背景下,各地区的君主纷纷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上的竞争,通过多种多样的政治话语,试图打造自身“弥赛亚”的身份。《中国纪行》中所出现的对“法律”的不断强调也是这一思潮的体现。同时,书中所叙述的“中国”是由一群专业人士,或者说是职业官僚进行治理的国家。在这本书被进献给苏莱曼一世后,奥斯曼帝国也开启了一场中央集权与官僚职业化的改革。不仅是奥斯曼帝国,整个亚欧大陆上的许多国家在这一时期都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努力。这些改革的源头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中国,但以《中国纪行》为代表的一批文本至少反应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世界上官僚制度最为完备的中国的一种想象。也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全球交流已经不只局限在物质文化方面,在精神文化乃至于政治制度层面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参考借鉴。以《中国纪行》为代表的这一批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纽带,沟通着整个亚欧大陆。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对外投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推动海外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为当前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墨西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着巨大需求,而中国企业在长期的海外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本。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基础设施可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然而,墨西哥高铁和奇科森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和商业投资。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相通在“五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言翻译专业,为相关国家培养本土汉语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
《瓦利斯》和《暗黑扫描仪》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中蕴含着迪克对于个人解脱的思考与理解。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旨在通过文本的解读,考察菲利普·迪克通过这两部作品所呈现的对立又整一的宇宙观和心灵观,并考察宇宙与心灵的对立和分裂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困境。本文还通过两部作品,分析迪克晚期作品中人如何实现解脱,即如何由分裂复归整一。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选题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真实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媒介建构的。全球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人类传播在地域上不断拓展、在方式上不断改进、在技术上不断变革,这一切都影响着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密集报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形象更容易被建构。而媒体报道的框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效果,从而影响到一国国家形象的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外媒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是迎接这次重大考验的前提。当下,我国实施“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让对外传播对象国都能详细地了解和看清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建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亮眼实绩。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成就瞩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地区大国在内,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也不乏怀疑、抵制甚至公开批评,与国内媒体报道的“一带一路”形象及民众反应略有不同。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面向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这
长期以来,议程设置理论被大量用于媒体报道的效果研究之中,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具象新闻事件的报道,极少涉及到抽象思想观念的传播。因此,本文以2020年Twitter平台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英文推文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议程设置的前沿理论——网络议程设置(即第三层议程设置)在思想观念传播中的有效性。2020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关键年份。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海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一直被关注。多年来,德国不仅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中国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也十分活跃和密切,中德双边关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德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报道中构建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从旅游新闻这一“软新闻”角度研究外媒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
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成年度重点议题,且因为全球范围的爆发对政治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频频占据全球各个国家媒体的重要版面。中国在新冠病毒防疫战中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大规模爆发疫情的国家,顺理成章的成为各大媒体的舆论焦点。中国在发现新冠病毒的第一时间就上报了世界卫生组织,政府立即采取行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抗击疫情,并做出了武汉封城的决策,为世界疫情防治做出重大牺牲。然而在世界性
Mongolia is a landlocked country situated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and has not access to sea.Mongolian foreign trade always been limited by land.International practice showed that sea freight is ch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