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现代作家的创作以其丰富的时代气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以不同于其他地域或流派的民俗描写方式和文化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社会面貌和东北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变迁过程。东北现代文学作品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成分是无法从文本中剥离出来的重要元素,构成了小说难以分割的存在命脉和意义实体。本论文试图从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整体考察和学理分析,力图还原到特殊的时代文化语境中探寻二者之间的隐秘关系以及具体的发生过程。通过延展至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关系的阅读研究,以宏观和开阔的视野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全面认知东北现代文学的特殊文化韵致及其历史地位,从而梳理出一幅清晰的东北现代文学民俗文化图景。深入文本细致分析和阐释了东北现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各类存在形态与表现特征,结合具体语境深度探究了东北现代作家沉浸于民俗文化语境中的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精神。本文包括绪论、结语在内,共分七个部分。绪论分别介绍了选题缘起与相关概念的界定,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从整体上梳理了民俗的定义及其范畴,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中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与作用,从而认清民俗文化在东北现代文学文本和作家创作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东北作家民俗叙事的特殊历史地位。第二章主要立足于历史文化的框架与空间中,具体审视了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关系的生成语境,分析这一时段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和军事局势对东北作家和文学创作的深度影响,揭示了东北现代文学的生存背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认为民俗化的生活场域和家国危难所带来的文学生存困境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作家文化认同的民间指向。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述了作家作为东北现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亦即民俗文化是怎样影响作家思维的。作家写作背景的民间性和审美经验的世俗化倾向都促成了作家在放眼民族命运的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民俗文化的吸收与容纳,做出了充满乡野味道和生活气息的艺术构思。作家的文化恋母情结推动着作家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书写,在乡风民俗的展现中实现着自己的家国情怀。作家人格肌理中的生命强力通过文学样态形象化地表达着强烈的人生感觉和生命感受,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第四章由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从叙事取向、形象塑造、文学整体精神气质等方面来谈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东北现代作家在民俗叙事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东北社会民众的民俗心理世界和乡土社会复杂的民俗观念,如家国同构的政治民俗心理、民间信仰、社交民俗心理、婚恋心理等。东北现代作家对民俗分别采取了全景式叙事、民俗事象叙事、民情民性叙事这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并且融合在一起。在形象塑造上,人物形象呈现出多重民间色彩,人物性情也彰显出力之美、多情重义等显著的地域品格。民俗成为东北现代文学独特的审美基因,作为东北作家重要的精神载体在各种文本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独特作用:“别”之乡愁与乡恋、生之苦恼与忧愤、国之挚爱与忠诚。由此,东北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审美范畴,在“生死歌哭”中产生了无比深远的震撼力量,成为感染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精神坐标。第五章深入文本内部,主要探讨了东北现代文学中的民俗文化表征,并通过对一些以往文学史研究中不太关注的文本做出分析,力求为论文的阐释与论述建立更为全面和坚实的立论基础。首先考察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整体表现特征,即民俗文化的多文体书写、多民族书写和多语种书写,特别关注到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作家和流寓东北的俄侨作家、日侨作家。重点论述了东北俄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中国风景与中国世态,分析了独特的写作背景和成因。这一部分研究充分保证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接着探讨了民俗文化元素是如何转化为文学要素的,并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其功能和作用到底如何,着重分析了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的功能。民俗文化元素在转化为文学要素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粗疏松散的文本进入方式,方言俗语的无节制使用。结语探讨了民俗文化书写之于东北现代文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