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湖面海拔4718米,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这一地区涵盖了“大气—高原湖泊—冰川(雪山)—高原草甸—高原湿地”系统的各个部分,是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的代表地区之一。本论文拟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冰川(雪山)、高原草甸、湿地及湖泊等不同下垫面上设置的观测仪器,通过同步野外观测试验、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大气—高原湖泊—冰川(雪山)—高原草甸—高原湿地”系统大气边界层特征以及该系统内冰川风、山谷风和湖陆风等局地环流的变化特征。
本论文主要包括观测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笔者利用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5个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包括纳木错站的边界层塔和通量观测仪以及周围四个自动气象站(保吉站、北坡站、垭口站、南坡站),分析了纳木错大气边界层内各要素(气温、比湿、感热、潜热等)和局地环流(湖陆风、山谷风)的日变化特征。为了更为详尽的说明局地环流的高空分支以及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笔者于2007年8月8日到19日进行了为期12天的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首次探空观测,通过留气球低探空和GPS无线电探空两种设备,本文得到了包括大气边界层及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探空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气温、比湿等要素的垂直结构,同时结合地面观测,着重分析了湖陆风环流的高空表现。
虽然对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的分析是比较真实的结果,可这只能代表“点”上的情况,而且笔者也无法观测资料的分析中看出纳木错湖的存在对该地区的影响,为此本文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模式,采用三重嵌套方法,设计了有湖、3/4湖、1/2湖、无湖四组试验,对比研究了西藏纳木错湖区域的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并以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站观测资料为真值,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模式在风场和气温的模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