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级评分,建立数据库,进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的判别模型,为中医药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一定的辨证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相关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出版郑筱萸主编,《实用中医风湿病学》1998年2月出版,焦树德路志正主编),把患者分为肝肾两虚、湿热痹阻、寒热错杂三种证型。采用EPIdata3.1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分析软件采用SPSS11.0软件包。检验水平α=0.05。逐步判别分析用Analyze—Classify—Discriminant选择逐步向前最大似然估计模块。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将有显著贡献的变量建立判别模型,并使用逐一回代法对模型的符合率进行检验。结果:纳入病人436例,湿热痹阻型有129例,占29.6%,肝肾两虚型有209例,占47.9%,寒热错杂型98例,占22.5%。男性88例,占20.2%,女性348例,占79.8%,男:女=1:4,根据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分类变量组,用逐步筛选变量的方法筛选出对区分3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变量为:关节压痛,发热,小便黄,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淡红舌,苔黄厚,苔黄腻,苔黄白相间,苔薄黄,脉沉细弦,脉滑数,脉弦滑。当判别模型中含有这13个变量的时候,通过这些变量建立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判别模型为:湿热痹阻型=—14.387+2.791关节压痛-0.536发热+3.607小便黄+0.264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0.447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0.278淡红舌+8.031苔黄厚+8.071苔黄腻+2.727苔黄白相间+5.016苔薄黄+10.800脉沉细弦+10.072脉滑数+11.925脉弦滑。肝肾两虚型=—6.886+1.914关节压痛+0.924发热+2.222小便黄+0.704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0.829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1.210淡红舌+2.955苔黄厚+3.479苔黄腻+1.315苔黄白相间+3.441苔薄黄+9.087脉沉细弦+7.128脉滑数+7.729脉弦滑。寒热错杂型=—14.680+1.637关节压痛+0.651发热+1.905小便黄+8.551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8.997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2.577淡红舌+5.526苔黄厚+5.381苔黄腻+9.292苔黄白相间+4.849苔薄黄+11.086脉沉细弦+9.944脉滑数+9.431脉弦滑。根据判别函数模型对观测量所属类别进行判别,对比原始辨证分型的分类和判别模型所判的分类,符合率分别是86.8%、81.8%、91.8%。结论: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将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体征量化,通过概率运算,建立的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RA证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