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REDCap平台的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现状调查目的:调查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质量监测现状,明确监测过程中影响CPR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方法:在REDCap数据库平台上制作、分发网络电子问卷,对全国急诊医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共收到1652份有效答卷。其中男性受访者934名(56.5%),女性718名(43.5%)。来自三级医院1231名(74.5%),二级医院382名(23.1%),一级医院39名(2.4%)。受访者均为急诊科医师。初级职称医师408名(24.7%),中级职称医师522名(31.6%),高级职称医师722名(43.7%)。受访者中仅有730名(44.2%)医师的自我评价CPR质量完全达到指南推荐标准。775名(46.9%)医师认为影响CPR质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CPR期间缺乏监测与实时反馈。1514名(93.1%)受访者通过观察CPR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质量监测。仅265名(16.0%)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胸部按压视听反馈装置,而不使用视听反馈装置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设备。仅22名(1.3%)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复苏质量,而不常规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通路建立困难。仅228名(13.8%)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复苏质量,而不常规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设备。结论:中国急诊医师CPR质量仍有改善空间,而CPR期间监测不足和缺乏反馈是制约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目前观察CPR的实际表现仍是急诊医师监测CPR质量的最常用方法。由于缺乏设备和技术受限,视听反馈装置和生理性监测指标用于急诊CPR质量监测尚无法普及。因此临床亟需探索发展一种合适的新指标帮助急诊医师进行CPR质量监测。第二部分基于猪心肺复苏模型脉率实时反馈胸部按压频率的研究目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实时反馈指标的应用能提高胸部按压质量。然而,目前实时反馈指标很少在心肺复苏临床实践中普遍应用。脉搏血氧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且此前有报道其与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有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脉搏血氧监测是否能够监测胸部按压质量。因此我们提出假说通过脉搏血氧波形分析获得的脉率可以作为心脏骤停猪模型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频率的反馈指标。方法:选用7头30~35kg的雄性家猪。对每只动物进行18次持续时间为2分钟的间歇胸部按压。同时记录胸部按压和脉搏血氧容积描记波形。根据两种波形计算胸部按压频率和脉率。测量按压中断时间和同步的脉搏中断时间。分析脉率与同步胸部按压频率、按压中断时间与同步脉搏中断时间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对7只动物共进行了 126次2分钟周期的胸部按压。组间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显示脉率和同步胸部按压频率之间存在可靠的一致性。同样,得到的按压中断时间和同步脉搏中断时间也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在猪心脏骤停模型中,通过脉搏血氧波形分析获得的脉率可作为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频率的实时准确反馈指标。在该模型中,脉搏中断时间也可以用来反映按压中断时间。第三部分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分钟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分钟。在按压后2分钟予以肾上腺素20 u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主动脉压、右房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从按压30秒至4分钟,每隔30秒钟计算时间点之前6秒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7只猪均被成功诱发室颤。4分钟胸外按压过程中,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秒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 ml/min,在按压 1 分钟时下降至48.5±23.5 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类似同步变化趋势。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不同变化趋势。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性(r=0.66,P<0.01)。右颈动脉血流量与灌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7,P<0.01)。结论: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和灌注指数呈正相关性,实时监测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心肺复苏期间超声测量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颈动脉超声测量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顺序收集某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接受心肺复苏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肺复苏期间以每3-5秒为一时长间断记录右颈动脉超声血流频谱图像视频,选取符合标准的图像进行分析。在每个视频片段内,选取并测量连续三次脉冲血流的平均频率和血流峰流速并计算每分钟净前向血流量。同时持续监测脉搏血氧波形,并据波形每2秒为一周期计算衍生参数脉率、灌注指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将同时间的脉冲血流频率和脉率作一致性分析,将同时间的净前向血流量与灌注指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58.8%)人,女性7(41.2%)人,平均年龄62.8±15.7岁。共纳入53段右颈动脉超声血流频谱图像视频进行分析。超声血流频谱显示:血流在胸部按压时呈双向性改变,在胸廓按压期产生正向血流,在胸廓回弹期产生反向血流。脉冲血流的平均频率为110.3±8.1 bpm。正向血流的峰流速为96.9±37.6 cm/s,反向血流的峰流速为71.2±29.0 cm/s。正向血流量的平均值为318.7±236.7 ml/min,反向血流量的平均值为226.6±1±181.6 ml/min,最终净前向血流量为92.1 ± 147.3 ml/min。与超声血流频谱同步的平均脉率是110.8±7.6 bpm,PI 是 1.1±1.9,CQI 是 64.2± 27.0,AUC 是 3189.2± 1234.5。脉冲性血流的频率与脉率具有高一致性(ICC=0.98,P<0.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低偏差和一致性界限(平均偏差-0.44 bpm;95%置信区间[CI]:-3.84至2.95 bpm)。右颈动脉净前向血流量与PI(r=0.66,P<0.0001)、CQI(r=0.50,P<0.0001)和AUC(r=0.62,P<0.0001)呈正相关性。结论:临床心肺复苏时,脉率可作为实时反馈指标用来反映胸部按压产生的搏动血流频率。灌注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和右颈动脉净前向血流量具有一定正相关性。第五部分情景模拟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AED教学中的效果研究目的:研究情景模拟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教学中的效果。方法:2019年9月选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48人进行AED教学,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非情景模拟组76人与情景模拟组72人。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后摄像记录学生一次模拟除颤全过程。分析并比较两组除颤成功率和各步骤正确率、开机时间及除颤时间。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对AED 了解、培训经历和使用理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别。教学后学生对AED 了解、遇见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想到尽快获取AED及敢于使用AED的比例比教学前均明显增加(100%比68%;99%比45%;93%比30%,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情景模拟组模拟除颤成功率、AED开机、粘贴电极片以及保持合适距离的正确率要高于非情景模拟组(100%比82%;97%比45%;86%比63%;100%比90%,均P<0.05),连接电极线和按下除颤按钮正确率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100%比99%;94%比93%,均P>0.05)。情景模拟组中开机时间及除颤时间均少于非情景模拟组[S:10(7.25,11.75)比56(14,82.5);81.5(75.25,89.75)比 104(90.5,119.25),均P<0.05))。结论:AED 教学能增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AED的了解,显著提升他们在遇见CA想到尽快获取AED的意识和操作自信,其中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的学生模拟除颤表现更为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