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探索出一条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的农村扶贫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新成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然而,贫困是相对的、动态的、持续存在的现象。尽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得以明显改善,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脆弱、交通闭塞等因素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依然面临较高的返贫风险。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然绝对贫困家庭数量快速下降,不少贫困农户暂时性或阶段性地实现了脱贫摘帽,但脱贫人群仍面临人力资本发展缓慢、生活环境恶劣、生计资本缺乏和生计脆弱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极有可能导致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家庭原有的贫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继续隐形传递和发展,所以评估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探究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未来民族地区改进扶贫政策措施、持续稳定脱贫和预防返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及框架、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结合已有文献和实际情况对贫困农户和生计发展能力进行界定。同时,在回顾已有文献基础上,建立生计发展能力评估框架;第三章选取阿坝州为研究区域,设计调研区域的样本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构建评价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第四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四章是通过阿坝州的调研数据,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生计方式的特征和生计能力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第五章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影响该区域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是政策建议,主要从农户主观评价出发,结合脱贫农户对扶贫政策的主观感知和评价,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政策建议。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选择阿坝州脱贫农户家庭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和成都平原地形交界处,不同地形的差异造就了该区域内农户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地质结构也造成该区域内地质灾害和气候灾害频发,对区域内脱贫农户生计发展带来较大的返贫风险。作为全国主要藏区之一和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的阿坝州,集地震灾区、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大骨节病区于一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尤其艰巨。以阿坝州脱贫农户生计能力的研究为例,无疑有助于整体把握整个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生计发展能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成效明显,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是该区域农户家庭依然面临生计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对风险冲击能力较低,返贫风险较高。2.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农户家庭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大于地理自然环境差异。该区域内,人力资本是农户家庭拥有的生计资本优势,但依然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方式单一等困难。金融资本是农户家庭生计资本中的短板,目前该区域内农户家庭收入低、收入较依赖政府补助、人均消费水平偏低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3.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内部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存在不同农业生产区域和民族之间的异质性。由于农区自然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农区农户家庭生计发展能力领先于其他区域;半农半牧区农户家庭生计发展能力居中,牧区农户家庭生计发展能力较其他两区最低。从民族差异分析来看,由于文化、历史和聚居区域地理差异,汉族农户家庭生计发展能力总体优于少数民族农户家庭,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宗族观念和社会文化,少数民族农户家庭在社会资本中优于汉族农户家庭。4.通过实证分析可见,影响青藏高原东南缘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是限制当地农户生计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拔高度、家庭土地面积和农作物种类的差异是自然地理因素的重要体现。经济因素限制了该区域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差异,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户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状况也是经济因素的重要体现,道路和永久性商业市场影响了农户生计能力的发展。社会因素对该区域农户的生计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该区域脱贫农户生计发展能力的社会因素有: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和农户汉语水平体现了当地公共教育水平。脱贫农户家庭厕所状况则反映了当地公共卫生水平。5.结合脱贫农户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和诉求,要使农户生计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做到:一是加大对该区域偏远落后地区的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二是要继续稳固发展教育扶贫政策和推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产业扶持来提升持续脱贫能力;三是要调整现行产业政策,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并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牧民预防返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基层政府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中要将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防止在扶贫领域发生贪污腐败和作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