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广西于2003年在二级以上医院启动了“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通过对广西18家二级以上医院2003年~2006年“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运行情况的调查,评价该机制的运行成效,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该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和医护人员的廉洁行医,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广西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等4个市中,选择14家三级医院和4家二级医院作为调查对象。由临床、药剂、管理等专业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深入被调查医院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取座谈、实地考察、查阅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两方面内容。运行情况评价包括各个医院是否建立了“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是否成立了组织机构,是否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是否按卫生行政部门既定要求进行监控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等。运行效果调查的各项指标包括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比”)、药品总收入、平均每门急诊人次药品费、平均每出院者药品费等经济效益指标和门诊处方合格率、大处方比例等合理用药指标。
结果:
(1)所调查的18家医院在组织机构建立和制度建立两方面均达到合格要求,而在管理纳入质量考核方面,合格医院为12家,合格率为67%,在开展监控评价方面,合格医院为8家,合格翠为44.44%。
(2)与2003年相比,2004~2006年间有14家医院的药比呈下降趋势,药比下降率最大达到22.94%,同时也有2家医院的药比呈明显上升趋势;18家医院在三年中的平均药比下降率分别为2.99%、5.16%、7.23%,下降率逐年递增。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的药比均有明显下降,而县级医院略有上升。
(3)18家医院2003~2006年药品总收入基本呈上升趋势。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上升幅度最大,达68.12%;市级医院上升幅度最小,为18.41%。
(4)与2003年相比,2004年仅有5家医院的平均每门急诊人次药品费有所下降,2005年增加至6家,到2006年已有9家医院的平均每门急诊人次药品费有所下降。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的平均每门急诊人次药品费均有所下降,而县级医院则有所上升。
(5)2004~2006年间有12家医院的平均每出院者药品费与2003年相比有所上涨,仅有6家医院下降。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呈上升趋势,而市级医院在监控前后变化不大,各年数据基本持平。
(6)运行“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后,18家医院的大处方率有明显变化,平均大处方率从监控前的8.50%下降到监控后的2.56%。2003~2006年,各医院的处方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18家医院4年来的平均处方合格率达到97.27%,处于较高水平。各类医院4年的处方合格率基本相同。
(7)“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在三级医院的各项监控指标的监控效果均明显优于二级医院。
(8)机制运行情况好的医院,其监控效果也比较好。
结论:广西二级以上医院“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运行取得如下成效:
(1)所调查医院均能按要求建立起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和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中,使得该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药品费用的上涨,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3)“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有效遏制了药品促销行为,把好了药品出口关。 但临床药品使用动态监控超常预警机制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执行不力。
(2)“以药养医”的体制性问题对监管的长效运行仍有较大影响。
(3)机制不够完善,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4)监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改进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执行力度。
(2)深化改革,打破“以药养医“机制。
(3)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4)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5)加强对医院监管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