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清从在东北建国,到入主中原,再到统一中国,历经一百余年的历程,其创建的“大一统”帝国不但在疆域上远迈此前的任何中国王朝,而且还将满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藏人等纳入其统治范围。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华夷之辨”横亘于满汉之间,清人虽以武力统治天下,却难以在文化层面摆脱其“夷狄”身份,即便是采用文字狱的方式,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满汉间的矛盾。所以,《大义觉迷录》的问世,正是雍正试图从诸多方面以“华夷一家”的认识消解“华夷之辩”的紧张性而做出的努力。无疑,雍正的努力是成功的,不止从文化层面凝聚了各种族间对清朝的国家认同,巩固了国家的稳定,更重要的是,这一“华夷一家”的理念对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义觉迷录》进行研究。在第一章中,本文以入关之前清统治者的“五族一家”认识为核心,从清前期满族与各民族的互动与交融入手,探讨满汉同质化的进程,凸显出满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从中折射出“五族一家”的理念对后来清人国家构图的影响。在第二章中,着重探讨了《大义觉迷录》之前的中国“华夷之辨”思想,即中国传统的“华夷”思想。华夷思想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经春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两种“华夷观”,前者强调的是“华夷之辨”,后者强调的是“华夷一家”。这意味着,孟子的华夷思想对清人的“华夷”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第三章中,主要围绕着“曾静案”以及《大义觉迷录》的成书过程展开论述,雍正通过与曾静的辩论,不但为自己的“负面”形象进行了辩护,树立了自身的正面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还从“华夷观”、“正统观”、“君臣观”等方面为清人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取消了传统的华夷之辨的紧张性。在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华夷思想在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明清鼎革后,朝鲜对明朝的文化认同从未中断,不但以“小中华”自居,甚至还有出师北伐清国的计划。然而,日本的表现却与朝鲜的“小中华”思想不同,其极力将自身塑造为“中华”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明末移民及赴日乞师者、日本江户儒者皆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第五章中,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孙中山从革命“反满”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由“小中华民族主义”向“大中华民族主义”的不断演进。在第六章中,重点探讨了《清帝逊位诏书》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指出,这是清朝“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其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